|
|
|
|
2025-04-09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每天“不打烊”让博物馆服务更有温度 |
|
作者:
■刘天放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02 |
|
|
|
|
|
|
前不久,多地博物馆陆续宣布取消闭馆日。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于今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推出取消闭馆日、延长开放时间、增加日参观预约数等惠民措施;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称每周一至周日均正常开放,不再设闭馆日等。 笔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近年来,多地推出相关措施,开展公共文化延时服务。节假日、公休日、寒暑假期间延长开放时间,探索常态化延时、错时开放策略,开辟24小时服务阵地……而且,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紧跟群众需求,不断推出错时、延时服务举措,以新的服务时空与群众文化生活“对表”。 多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博物馆成为不少人周末出游、假期旅行的首选打卡地。尤其是不少年轻群体,逛博物馆成了他们的一种休闲、社交、生活方式。而近期多地为了更好满足观众参观需求,博物馆“全天候”开放,全年无休或取消周一闭馆,按照“早开门、晚关门”的原则延长开放时间,极大方便了民众参观游览。 “博物馆热”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带动的结果。除了国家政策性大力支持外,教育的普及,人们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日趋浓厚,青少年“研学热”以及一些博物馆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呈现创新展品等,都是博物馆变热的原因,这使更多人开始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博物馆自然吸引了大量游客。 而多地博物馆打破常规,全年无休,或至少采取灵活的闭馆方式,延长开馆时间,减少闭馆次数,方便了游客参观,展现了满足参观者需要的诚心。像延长开放时间,就是国家层面一直倡导和鼓励的做法,为的就是打破时间限制和作息传统习惯,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参观需求。 为公众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时,当然也对博物馆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加强文物实时监测和保护,应对增加的劳动强度和安全隐患等。无论如何,每天“不打烊”让博物馆服务更有温度,“天天见”让博物馆留住“热度”。这也是一个创新之举,值得尝试也值得称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