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3-3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食品“零添加”概念炒作不再是加分项 |
|
作者:
■姜虹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30 |
|
|
|
|
|
|
关于食品“零添加”“不添加”问题的讨论,近几天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如今消费者购买食品最关注的恐怕是“配料表是否干净”,这个看似较低的要求,实则是一条“高标准”。 此话题讨论的起因是,今年3月,有媒体报道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包括加加、欣和、海天、千禾等多个品牌。抽检结果显示,有12款零添加酱油检出镉。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是人体非必需且有毒的元素。其中,千禾味业的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引起质疑。检测结果显示,该款产品检测出0.0110mg/kg的镉。有消费者提出,千禾送检的该款产品主打零添加,千禾旗下不少“千禾0”的产品,在零添加酱油中检测出镉是不应该的。 千禾味业此前率先推出主打“零添加”概念的产品,如同在行业内扔出一把“回旋镖”,抢占了行业先机。众多产品的包装上“千禾0”的标志非常醒目。如今却检出重金属元素,被自己扔出的“回旋镖”击中。 消费者对此质疑重重,千禾瓶身上的“千禾0”含义只是公司的注册商标,而非指代产品零添加。尽管,千禾发布的说明表示,“0系列”产品在生产中不存在违反零添加生产要求的情况,在生产过程中除生产所需的食品原料外未使用食品添加剂。但是,关于添加剂的讨论却还是愈演愈烈。 3月27日,最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25)正式实施,明确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强调。此举旨在避免消费误导。对此,“零添加”事件起源主角千禾公司表示:“我公司十分支持新规的落地,我们相信新规将进一步规范行业的管理。新规过渡期2年,我们会尽快按新规要求执行。” 笔者发现,本次预包装食品标签的规定距离上一次更新已过去14年,新规更符合现在的食品安全环境,对食品行业以及消费者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是,全面禁用“零添加”及类似用语,对于“无”“不含”等类似表达也加上了“紧箍咒”。 “零添加”通常是指在食品或其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额外添加某些特定的物质,如食品添加剂、人工色素、香料、防腐剂等,强调产品的纯天然、无添加特性。比如,标注不添加“蔗糖”,不代表该产品不甜或更健康,安赛蜜、阿斯巴甜等调味剂可能就隐藏在配料表里。 据了解,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口味等合理加入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是食品加工不可或缺的环节。宣称“零添加”的食品并不意味着在安全性上更优。当今食品加工领域,绝大部分产品很难做到“零添加”,不可避免要使用各种食品添加剂。比如,不用或者少用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等防腐剂的产品,其保质期就会较短。 对于千禾“0”的事件,企业在宣传过程中,打出“零添加”概念,让消费者为此买单,是一种“自我消费”的行为,有可能会加大消费者对添加剂的焦虑。因此笔者认为,食品企业生产要从根本上意识到,食品科技的发展从添加剂安全性和食品工艺上提升才是硬道理。 从生产前端看,监管部门与生产企业需齐心协力,共治严格规范添加剂使用标准。另外,相关部门应制定并不断完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允许使用的添加剂种类、范围、最大使用量等来确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从生产后端看,要提升食用添加剂监管水平、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通过定期抽检等方式对违反相关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值得一提的是,用科技手段建立健全添加剂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追溯体系,如此全方位努力定能让违规添加行为和产品无处遁形。 而企业在摒弃了炒作“零添加”概念后,真正的较量就会体现在产品本身,毕竟加强技术研发创新、生产更安全更美味的食品才能获得更多消费者信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