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3-08
2025-03-08 第04版:四版 【字体】大 |默认 |

退出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作者: ■姜虹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256
    近一时期,券商行业改革、重组动作频频。
    3月4日,金融市场再次见证历史。2007年7月31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的海通证券正式终止A股上市。
    2月底,“国联+民生”正式合并更名后首度亮相。
    据2月14日证监会更新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及审核情况公示》信息表明,西部证券收购国融证券也在近期迎来实质性进展。
    胜也国际化,败也国际化。据了解,海通证券是最先以领先市场的眼光布局国际化版图的券商之一,然而其也是因为国际化布局失利而退市。
    笔者观察到,海通落幕随之而来的吸收重组也并非易事,合并后的大体量券商“航母”仍需直面一些难题。
    海通证券与国泰君安合并后形成总资产庞大的“航母级券商”。半年报数据,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合并计算员工超2.8万人。
    笔者认为,尽管券商重组引发了一些思考,机构设置的构想与人员安置是摆在运营者面前的必答题。但是也可以看到中国证券行业发展正在进入新阶段,具有不同以往的意义。
    据笔者了解,新组建的国联民生证券将以一个中心愿景、两大发展理念、三条战略目标、四项行动计划、五块业务版图为目标,奋力向打造一流投资银行发起冲刺。值得注意的是,要规避国联国资背景与民生的民营机制、业务磨合及人才流失风险,要稳步确保“1+1>2”效应。这一重组被视为中国投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一步,以形成“产业投行+科技投行+财富投行”的差异化定位。
    券商重组潮的来临,对于行业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行业整合加速,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这一系列整合正是呼应了监管层“扶优限劣”的导向,推动行业从“春秋战国”式分散竞争转向集约化发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中小券商提供“弯道超车”的可能。
    在战略转型以及风险出清等方面,整合之后,有利于改善海通证券近年来面临业务结构失衡过度依赖经纪业务以及合规风险频发等问题。逐渐显现倒逼其他机构提升服务能力,促进行业整体质量优化,反映行业对资本实力、创新能力及风控水平更高需求。
    另外,由于海通证券积累的长三角零售客户资源在合并后将与国泰君安央企资源呈互补态势,进而强化区域协同;国联证券依托长三角区域优势,民生证券深耕豫鲁地区,合并后覆盖全国分支机构网络更为发达。
    海通证券经历的股份制改革、A+H上市到最终合并,记录了中国证券业从拓荒到成熟鼎盛再到整合的完整周期,标志着行业进入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新阶段。国联证券与民生证券的合并也不仅是机构规模的扩张,更是中国证券业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尝试。为行业提供“地方国资+市场化运作”的整合经验,加速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将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深刻启示。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老股民有着深厚感情的海通证券“谢幕”,并非简单地消失,而是中国证券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通过提升资本实力与服务能力,增强市场对券商的信任度,长期利好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