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3-06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推动“工业强州、开放兴州、科技立州”行稳走实 |
民营经济助力楚雄迈向滇中新兴工业城市 |
|
作者:
■马蕊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061 |
|
|
|
|
|
|
2024年,楚雄州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大关。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超56%,成为楚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产业集群、深化创新驱动,民营企业推动绿色能源、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崛起,同时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领域探索出独具特色的道路。 日前,“民营企业助力楚雄走在滇中地区发展前列大会”在云南省楚雄州召开。此次会议由云南省工商联与楚雄州委、州政府共同主办。 近年来,楚雄州围绕“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坚定不移壮大实体经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滇中新兴工业城市,推动“工业强州、开放兴州、科技立州”行稳走实。 2024年,楚雄州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大关。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超56%,成为楚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产业集群、深化创新驱动,助力民营企业推动绿色能源、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崛起,同时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领域探索出独具特色的道路。 产业突破:千亿级集群崛起 近年来,楚雄州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与高端制造业。如今,楚雄州已经建成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048万千瓦,绿电占比97.6%,位列全省第一位,形成“硅材料-光伏组件-储能应用”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楚雄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云南宇泽半导体公司等带动硅光伏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云南国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全球最大的海绵钛生产基地,以钛产业为代表的滇中稀贵金属集群入选云南省首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锦润数控的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禄丰智能装备产业园年产值破百亿。 文旅产业也是不断出圈。通过创新“商会+产业”模式,楚雄州培育彝绣经营户538户,带动5.7万名绣娘人均增收3570元。火把节、时装周IP助力旅游人数突破6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76.3亿元。通过民企投资的12个康养综合体项目,楚雄州吸引省外客群超10万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为全省第一位。 创新驱动:技术引领与数字转型 楚雄州坚持产学研协同突破,助力经济发展。2024年,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2个,总数达224个。共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户、创新型中小企业141户,总数居云南省第4位。云南宇泽半导体公司挂牌上市,成为云南省首家独角兽企业。锦润数控公司的研发团队攻克精密加工技术,产品占据全国摇臂铣床市场份额80%。 同时,楚雄州以“绿色智造+数字赋能”双轮驱动经济快速升级。2024年,全州规上工业企业突破424户,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增加值达68.8亿元,较2020年增长320%,形成“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成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禄丰产业园实现供应链协同,年降本超600万元。高新区(云甸片区)入选云南省首批零碳园区。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双向奔赴” 楚雄州在协调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万企兴万村”行动成效明显。1099家民企参与项目1417个,整合资金46.85亿元,惠及659个村。南华野生菌交易市场、禄丰奶业入选国家特色产业集群,鲜切花产量居全省第二位。“绿色云品”数量居全省第一,高原特色农业增加值增长1.5%。 同时,就业与产业协同提升。2024年,楚雄州民营经济吸纳就业超30万人。彝绣产业带动2000余名残疾人就业。永仁“幸福里”模式获全国推广。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城乡流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政策赋能:激发市场活力 为助力民营经济发展,楚雄州多措并举激发市场活力。以“聚焦助企纾困、聚焦要素保障、聚焦服务优化”为中心,建立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机制。2024年,通过“一对一”政策解读和问题整改,解决企业诉求500余件,整改销号率达98.3%。深化“两个健康”三年行动计划,构建“部门联动、资源整合”服务体系,推动经营主体增至37.59万户,净增3.27万户。 为优化营商环境,楚雄州创新“首席代办员”制度,重大项目用地保障率达92.1%、招商项目落地率达94.4%,楚雄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云南宇泽半导体公司等项目实现“签约即开工、投产即达效”。推行“滴灌式”精准招商,绘制13个产业链图谱,2024年新签约省外项目602个,省外到位资金457.48亿元。云南“融信服”平台累计为330户企业放贷2.71亿元,信用体系建设水平在云南省居领先地位。 2024年以来,楚雄州全力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启动“全国营商环境试点城市”建设,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暖心行动”走深走实。促进“五大环境”全面提质:政务服务实现迭代升级,法治环境稳步提升,市场环境持续向好,创新环境更加赋能增效,包容普惠人文环境持续提升。此外,优化提升涉企服务,企业满意度获得感逐步提升,聚焦企业难点堵点问题,助企纾困取得新成效。不断降低交易成本,强化政府诚信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强化要素保障,强化精准服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