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3-05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文旅融合莫搞“拉郎配” |
|
作者:
■黄琳斌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220 |
|
|
|
|
|
|
最近,湖南张家界市大庸古城引起公众关注。该项目总投资约25亿元,但运营3年多累计亏损超5亿元,去年上半年仅约2300人购票,目前大庸古城发展有限公司已被法院裁定重整。 众所周知,张家界以奇山秀水扬名天下。当地之所以要下大本钱打造人造古城,主要是为了弥补人文景观不足的短板。但因为这个文旅综合体缺乏历史文化内涵,特色不明显,加上运营管理等问题,导致门前冷落。近年来,各地不少古城古镇项目也因自身人文底蕴不足、同质化严重陷入困境直至停摆。 时下流行一个说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认为旅游得有文化的深度加持,否则就上不了台盘;景点景区得有较深的文化内涵、突出的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元素,否则就体现不出档次和品味,吸引不了、留不住游客。大庸古城等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理念的产物。笔者以为,这种理念值得商榷。 景点景区可分三类:自然风光主导型,如张家界,以自然美为主;文化主导型,如北京故宫,主要体现人文美;自然与文化结合型,如杭州西湖,自然和人文之美皆比较突出。一方面,自然美和人文美各有各的特质、优势和表现形式,不存在谁更耐看、谁比谁更高一等、谁更能吸引人气的问题。典型的像黄山,一年四季的自然美景各有特色、驰名天下,吸引了众多百看不厌的回头客。另一方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众游客的“三观”、文化素养和兴趣爱好等不同,同一游客在不同时期的“三观”、文化素养和兴趣爱好等也可能不同。有人喜欢瑰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对古城、岩画、古人类遗址等兴趣不大;有人则喜欢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认为自然景观没啥看头;还有人对二者都很感兴趣。这都是正常现象。 换句话说,对自然风光主导型的景点景区来说,自然美就是其灵魂、核心竞争力、景区“安身立命”之本。特别对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高品质的自然景观来说,它们有的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有的是具有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罕见自然美的地带,有的为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本身都是世所罕见、品质极高的旅游资源,知名度、影响力、观赏价值等并不亚于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们中有不少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相关景点景区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好原生态,防止人为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侵蚀,把主要精力花在改善生态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自然风光的观赏度,保障旅游的安全性、便利性等方面。 对天生缺乏人文元素的自然风光主导型景点景区来说,如果能有文化元素来锦上添花,当然更好,可以丰富旅游产品、赋予景点景区文化内涵和独有特色,提升知名度、吸引力。然而,大庸古城的案例也警示我们:推进文旅融合需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务求实效,不赶时髦,不生搬硬套,不搞形式主义。特别是在自然风光主导型的景点景区,由于先天基础条件不佳,推出文化产品和服务之前,需要经过科学论证、充分讨论、民主决策,有相当把握了再小步试点、循序渐进,以免造成损失甚至重大损失。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