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2-25 第01版:一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让农民群众挑上致富“金扁担” |
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产业富民、金融支农等举措 |
作者:
■本报记者祝凤岚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220 |
|
|
|
|
|
|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其中提出,要"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2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关情况。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表示,农民增收直接关系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三农"工作说到底,农民增收是关键。 发展富民产业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增加农民收入十分重要。 "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是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收势头也面临不小的困难和压力。"祝卫东介绍,从收入来源看,2024年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分别占到农民收入的33.9%和42.4%,是农民收入的大头。因此,中央一号文件也着重从这些方面入手,部署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实现农民增收,首先是发展富民产业。祝卫东表示,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兴业才能富民。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等,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民群众挑上致富的"金扁担"。发展乡村产业,要按市场规律办事,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打好"特色牌",做大"土字号",不能一窝蜂地盲目上项目,避免同质化、内卷式竞争。针对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发展不均衡,有的发展活力不强甚至难以为继等问题,要按照巩固、升级、盘活、调整的原则,一业一策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发展乡村产业,根本目的还是富民,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探索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群众有活干、有钱赚。 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 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975亿人,比2014年增加2317万人。 为促进农民工就业、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2024年1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0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的意见》,提出开展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和落实培训有关补贴政策,提升农民工技能素质,健全就业帮扶长效机制,稳定脱贫人口就业等。 在政策引导下,各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积极推动农民工就业、创业,并逐步健全农民工社保等福利。 如在生鲜电商行业,伴随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平台通过互联网运作模式,将农产品从偏远的农村地区带到城市,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农民的实际利润也得以增加。此外,采用精准帮扶模式,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农业产业化。同时也为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一号文件把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摆在了重要位置,强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就业服务和劳务协作。"祝卫东表示,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是其中的重中之重,2024年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超过3300万人,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增强帮扶车间就业吸纳能力,确保脱贫人口的务工规模和收入稳中有增。 祝卫东还强调,现在到县域就业、回老家创业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文件强调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扩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规模,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增收。 完善金融支农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金融力量不可或缺。 202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服务、加强农业强国金融供给等9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2024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强调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激励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专项金融债券,支持涉农企业发行融资工具,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资金投入。 在政策推动下,各金融机构积极行动,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实践探索。如中国农业银行推出"线上+线下"精准服务农机装备全产业链模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实行三农客户"主动授信"模式、中国人寿实行"乡村振兴保"普惠保险助力乡村振兴创新模式、中国人保现代化海洋牧场保险护航"蓝色粮仓"模式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方面也做出了部署。提出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资金投放等。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在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方面,将完善金融支农服务方式,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资金投放,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乡村振兴债券等,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向农业农村领域配置,推动各种优势要素资源用于乡村全面振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