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2-14
2025-02-14 第01版:一版 【字体】大 |默认 |
聚焦九大领域多维驱动经济向上突围

重庆“30条”打出稳增长组合拳

作者: ■本报记者颜韵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26
    
    《重庆市推动经济持续向上向好若干政策举措》(简称“30条”)日前正式印发,围绕九大领域推出30项具体措施,破解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等现实挑战,多维驱动经济向上突围。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重庆“30条”不仅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深度响应,更是立足本地实际、聚焦发展堵点的精准施策。
消费投资“双引擎”拉动增长曲线
    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重庆以消费挖潜和投资扩容为抓手,推动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一方面,聚焦消费提质扩容,在消费端构建“全场景激活”机制,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大文旅消费支持力度,加大消费挖潜力度。将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及旧房装修、居家适老化改造等纳入补贴范围,形成覆盖个人消费全周期的支持体系。创新文旅消费,通过消费券发放、演出门票与景区优惠联动,培育“流量经济”新增长点。打造“渝系列”品牌电商直播基地,升级“直播+”消费赋能行动。
    另一方面,让设备更新向高端迈进,让社会资本充分参与,以投资机制改革疏通要素流动堵点。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向电子信息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高端领域倾斜,重点支持产业设备高端化、智能化升级。政府通过发布民间资本推介清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基建、生态环保等民生工程,创新存量资产盘活机制,鼓励以特许经营、兼并重组等方式激活市场活力。
科创产业“双链融合”锻造硬实力
    产业是经济大盘的“压舱石”,重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
    在创新策源端,完善“重大专项攻关+平台载体建设+成果转化激励”的完整链条。重庆“30条”明确支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大科技专项,让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攻关,对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分类分档给予支持。明月湖科创园总部基地与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加速扩容,种子基金规模翻番。
    在产业焕新进程中,智能化与绿色化是关键词。传统产业转型路径清晰,轻纺、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获数字化改造支持,燃煤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玻璃、陶瓷、砖瓦等高排放产业全面推进低排放改造。
    “双链融合”的深层价值在于,既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又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定向集聚。
民声民生“双向奔赴”筑牢发展根基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民生改善,重庆“30条”精准对接民声需求,以房地产调控优化、企业纾困为突破口,筑牢发展根基,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实现民声民生的“双向奔赴”。
    稳住楼市,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完善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政策,不再将市外人员购买普通住宅纳入征税范围,释放刚性需求。存量土地盘活机制灵活化,支持企业通过出租、转让引入新开发主体,推进房地产用地“带押过户”。支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困难房企项目不良贷款,有效防范和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保障购房者权益。
    重庆还关注企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联。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扩大水水中转、铁水联运奖励范围,加大“散改集”支持力度,对物流重点项目生产性用房建设给予支持。实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扩大“无还本续贷”政策覆盖面。加大市内企业就业吸纳力度,统筹匹配紧缺用工需求和就业需求,针对性设置培训项目开展培训。这些政策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企业发展又带动就业、增加税收,反哺民生,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重庆“30条”的落地,不仅是一张提振信心的“政策清单”,更是一份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行动指南”。从消费市场的烟火气升腾,到智能工厂的数字化跃迁,再到民生底线的兜牢守稳,政策红利正加速转化为发展实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