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2-10
2025-02-10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创业者投身健康经济要做好功课

作者: ■郭欣然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986

    当前,健康经济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呈现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提升,促使消费类型更多地由物质转向服务,大健康产业逐步成为重要领域。据有关学者分析,“大健康”由五大战略组成: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又被誉为“朝阳产业”,在消费转型与国家政策的双重支持下展现出了巨大潜力,为年轻创业者提供新赛道,开辟新蓝海。
    首先,健康经济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中国健康经济之所以能引领发展,因其契合时代趋势,如人口老龄化、健康需求升级、科技进步、政策支持等。尤其是生育率下降、居民预期寿命延长,致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人口老龄化作为一个时代性的问题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人们日益重视老年医养结合、亚健康调理等需求,更多企业关注并投身健康产业,促进全国健康经济发展。
    其次,健康经济符合科技进步潮流。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日新月异,也大大促进了健康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提升了健康项目效率,科学领域创新带动了新型健康产品研发,为健康产业创业者提供更多可能,也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跨国知识交流与技术共享更推动了健康经济的创新发展。
    第三,健康经济符合百姓健康需求。随着信息传播加速,公众健康教育普及度提升,医疗模式由“有病治病”向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转型。人们认识到疾病可以“早检测、早管理、早预防”,此认知转变扩大了健康服务的需求,健康消费及投资从医疗终端转向与体检、保健、健康管理等前中端一体化。同时,大众对健康重视程度提升,现代生活快节奏、高压力及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亚健康症状较为普遍,且涉及身心两方面,健康需求由隐性转显性、由个体转群体。国家经济增长带动人均收入上升,消费者经济能力增强,可满足健康需求并参与健康产业投资。
    第四,健康经济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健康经济方兴未艾,得益于国家适时出台政策支持。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确立了新的工作方针,强调以基层为重点、持续改革创新、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等。国家明确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将改善全民健康作为政策目标,促进多部门协同,为有志于健康产业发展的各类企业提供支持,保障大健康产业规范发展。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人民健康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支持下,健康产业作为新时代的战略性产业,逐渐成为年轻创业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健康经济未来前景广阔,年轻创业者有意愿深涉这个“新蓝海”,还需要提前做好四项重要功课。
    充分了解健康经济的市场规模。2024年8月30日,中消协发布《健康产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大健康产业年末总收入预计达9万亿元,较2021年显著提升。有机构认为,2025年和2030年预计规模分别达17.4万亿元、29.1万亿元,健康消费正由“选择性”向“刚需”转变。国家卫健委早在2017年就明确指出,到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预计达16万亿元,有望成为国家经济新支柱之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全民健康目标,强调完善健康服务与管理体系。这对年轻创业者而言,意味着具有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提高洞察市场需求的敏锐度。在大健康产业中,消费者健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当代消费者愈加重视亚健康预防,愿为“防病”主动消费。年轻创业者要敏锐洞察市场趋势,精准把控消费者需求变化。否则,若仅投资“治疗”而非“预防”,将难以把控市场机遇。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年轻创业者应紧跟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适应政策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笔者认为,区别短期“营生”和长期“事业”的决定因素,就是创业者是否持续发扬企业家精神。新生代创业者要敢于着眼细分领域,着眼开创性业务,努力用企业家精神浇灌企业成长。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要明白,真正的企业家精神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人生使命,才能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动能与活力。
    追求多元化发展和技术迭代创新。健康经济涉及面广、关联度大,与大众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有关系,因此,业务结构上的多元化发展势在必行。年轻创业者要多一些独辟蹊径的智慧,避免照搬照抄、亦步亦趋。与此同时,要积极发挥知识结构优势,大力拓展数字健康领域,深入探索智能设备与线上健康平台建设等。例如研发监控健康指标的智能眼镜和手表等产品,开发含有多种益智游戏的线上健康互动系统,兼具趣味性与普及脑健康知识、提升消费者意识及自测功能等。要通过技术迭代,不断为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健康需求提供附加值,把健康概念或理念传递到到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更多场景中,以缓解更多人的亚健康问题,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
    (作者系英国巴斯大学管理与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