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2-10
2025-02-10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信用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 ■张建涛云星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9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2024年10月10日起在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营经济促进法对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并进一步强化了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制度健全、根据民营经济组织的信用状况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等举措,既为各地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明确了未来方向与工作重点,也凸显了信用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价值。
    当前,民营经济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下一步,要紧抓民营经济促进法印发实施的重大机遇,以民营企业需求为导向,推进以优良信用环境为基础的软实力建设,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优环境、蓄能量、添信心。
    聚焦发挥信用数据归集能效,挖掘信用数据价值“新领域”。目前,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信息归集面临多个难点堵点,尚未形成完整的民营企业信用信息链,政企、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突出,企业增信受限。加快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要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协调机制,实行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制、清单制管理,并以信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为突破口,建立健全非公共信用信息征集机制。推动政府公共信用信息与金融征信信息、市场信用信息的共享应用,通过共享涉民营企业信用评价关键信息以及多平台多维度信息交叉验证,整合形成完整的民营企业信用档案,推动信用数据为民营企业增信赋能。
    着力创新信用应用场景,激发信用惠企“新活力”。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长期困扰民营企业的难题,民营中小微企业因得不到充足资金导致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不在少数。按照摸清底数、优化整合、提升功能的思路举措,统筹做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优化提升工作,全面提升“信易贷”服务质效,切实为金融与中小微企业架起“信息金桥”。聚焦民营企业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痛点”,在行政审批、商事登记、涉企经营、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对民营经济守信经营主体开设信用审批“绿色通道”,优先适用帮办代办、一事全办、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等政务服务应用,降低办事成本,提升办事效率。推广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信用调查、信用评估等信用产品和服务,为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资质审核、行政审批、招标投标、评先评优等领域提供服务。
    打造宽严相济的监管体系,探索权益保护“新模式”。信用监管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快完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信用协同监管和联合奖惩机制,严格规范涉企执法检查行为,深入开展涉企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治理,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建立完善信用修复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强化政府部门业务系统和门户网站信息共享和修复结果互认,加大征信机构披露信息监管力度,有效消除信息差,确保企业“一处修复全网修复”。加强知识产权领域信用监管工作,依法依规对严重失信经营主体实施联合惩戒,遏制知识产权领域失信问题高发频发现象。
    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建设,打造政务服务“新高地”。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是一流营商环境打造的基石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保障。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招商引资、合同履约、地方政府债务、街道和乡镇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政务失信专项治理,建立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持续开展拖欠民营企业账款专项整治,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加大对恶意拖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账款、“新官不理旧账”“击鼓传花”等政务失信行为的曝光和惩戒力度。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办理”审批服务模式,全面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提质增效,充分发挥政务服务大厅前沿阵地的作用,推进政务服务诚信窗口建设,实行帮办代办,落实“首问负责”“一次告知”“限时办结”制度,以窗口诚信服务“小切口”推动政务服务“大提升”。
    (作者张建涛系陕西省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云星系陕西省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