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2-05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入境游爆火,外语导游成跨文化传播关键节点 |
|
作者:
■孔德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03 |
|
|
|
|
|
|
当47岁的北京导游老姚用流利的英语向外国游客解读故宫屋脊上的“骑凤仙人”时,他不仅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更是文明对话的摆渡者。在“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的背景下,中国入境游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外语导游群体正悄然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关键节点。 老姚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入境游市场的结构性变迁。2002年刚入行时,他的工作更像是“行走的翻译器”,主要解决语言障碍问题。彼时的外国游客多聚焦于长城、故宫等标志性景点,需求停留在“知道这是什么”。而如今,游客的提问已变成“为什么屋瓦是黄色的”“石狮子为什么左雄右雌”,这要求导游必须完成从语言转换到文化解码的跨越。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全球性崛起。当春节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当《孙子兵法》成为硅谷精英的案头书,外国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式旅游”,而是渴望理解文明背后的逻辑。老姚为故宫讲解撰写的8万字资料库,正是应对这种深度需求的产物:他需要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转化为建筑布局的几何学,用洛伦兹吸引子理论类比故宫排水系统的精妙。这种知识转化,本质上是在重构传统文化的解释体系。 市场的火热却暴露出人才储备的冰冷现实。截至2024年底,全国66万持证导游中外语导游仅占8.4%,小语种导游更是稀缺资源。这种结构性短缺制造了双重困境:一方面,大量外国游客因缺乏深度讲解而陷入“文化误读”;另一方面,优质导游的超负荷工作正在消解服务质量。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知识更新速度与市场需求变化的脱节。当前导游培训体系仍侧重语言技能和景点知识,对跨文化传播理论、新媒体运营等新技能涉及有限,传统讲解模式已难以应对碎片化、即时化的传播需求。老姚转型文旅博主后涨粉70万的案例证明:新时代的外语导游必须是既学贯中西、又玩转镜头的“六边形战士”。 破解人才困局需超越简单的数量补充,转向素质重构,譬如建立分级认证体系,在基础导游证之上增设“文化传播师”“数字导游”等专业资质,用制度倒逼能力升级。 市场机制同样亟待创新探索。目前,成都试点“共享导游”平台,允许游客按需拼单专家级讲解;上海推出“文化服务包”,将导游讲解与汉服体验、非遗工坊联动,这些尝试都在重塑行业价值链条。对于老姚这样的资深导游,完全可以将其知识资产转化为付费课程或智库服务,在提升收入的同时实现经验传承。 政策层面则应打通“最后一公里”。当前小语种导游考证存在语种覆盖不全、实操考核僵化等问题。建议借鉴海南自贸港“导游执业特区”等政策,对俄语、阿拉伯语等紧缺语种实施“培训即认证”特殊通道。同时将导游纳入“文化出口重点人才”序列,给予跨境直播、知识付费等新业态税收优惠。 培养一个老姚,需要二十年的积累,但构建千万个“文化摆渡人”,则需要系统性的生态支撑。唯有当语言能力、文化素养、传播技能在导游身上实现“三位一体”,当政策红利、市场机制、教育体系形成共振,中国故事的讲述才能真正突破“他者凝视”,在世界的聚光灯下绽放文明的原生魅力。毕竟,文明的对话从来不是单声道广播,而是需要无数个“老姚”在具体而微的相遇中,完成双向的理解与共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