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1-22
2025-01-22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治理网约车作弊需多管齐下

作者: ■王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809

    近期,多地警方披露网约车司机利用“甩位”作弊软件牟利的现象,这一行为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影响了公众对网约车行业的信任,凸显出行业治理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该作弊软件通过修改网约车服务的起点或终点的定位,人为拉长服务里程,将短途订单变成大单、长单。例如,正常十公里的一个里程,它通过修改定位直接可以改成二十公里、三十公里,那么计费就会根据改里程后的长度来进行计费,乘客就会多付更多的车费,给乘客造成损失。乘客发现这个情况跟平台投诉,平台就会对这些订单先行赔付,实际造成了公司的经济损失。
    另外,按照网约车平台的管理规则,某辆网约车在哪个区域,对应的网约车司机才能优先得到该区域的就近派单。而网约车司机到机场、车站等竞争较为激烈的场所接单则需要排队。该软件的“妙用”在于,网约车不在某区域,也可将起点虚拟定位“甩”到该区域,在家里就可以把网约车平台账号卡到机场、车站等场所,然后用虚拟定位排队,等到系统进单后,司机再赶过去接单即可。
    从消费者角度看,这种作弊行为是对其权益的公然践踏。乘客在使用网约车服务时,期待获得公平合理的出行体验。然而,“甩位”软件使他们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多付车费,经济利益受损的同时,还可能导致行程时间延长、出行计划被打乱。这种欺诈行为,打破了乘客与司机之间原本应有的信任桥梁,让消费者在享受便捷出行服务的同时,不得不对每一次行程心生警惕。
    从市场秩序角度看,网约车司机的作弊行为扰乱了行业生态。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司机应凭借优质服务、良好口碑和高效运营获取订单与收益。该软件的存在,使部分作弊司机能够通过不正当手段筛选订单、篡改里程,获取额外利益。这不仅对那些遵守规则、诚信经营的司机不公平,破坏了行业内部的竞争平衡,而且可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使整个网约车市场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阻碍行业健康发展。
    网约车平台在这一问题上难辞其咎。一方面,平台作为连接乘客与司机的桥梁,对司机的准入审核、日常监管以及技术安全保障负有重要责任。司机能够使用作弊软件,暴露出平台在技术防控上存在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并阻止此类软件对平台定位系统的恶意篡改。另一方面,部分平台过于注重业务扩张和市场份额,对司机的管理与监督流于形式,未能建立起有效的违规行为监测与惩处机制,使得一些司机心存侥幸,敢于铤而走险。
    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足也是网约车作弊现象滋生的重要因素。随着网约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其业务模式和运营特点不断变化,给监管带来了新挑战。然而,监管部门在面对这些新问题时,未能及时调整监管策略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对网约车作弊行为的打击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有力的执法手段。同时,跨部门、跨地区之间的协同监管机制尚未健全,使得一些作弊行为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监管缝隙中得以生存。
    治理网约车作弊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平台应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升级定位系统和安全防护机制,提高对作弊软件的识别和拦截能力。同时,完善司机信用评价体系,对使用作弊软件等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包括扣除信用分、暂停或终止服务等,形成强大的威慑力。此外,平台还应加强对司机的教育与培训,提升其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引导司机自觉遵守行业规则。
    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网约车监管的法律法规,明确对作弊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让执法有法可依。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网约车平台和司机的日常监管,通过大数据监测、群众举报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和查处作弊行为。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合作,打破信息壁垒,形成监管合力,使作弊行为无处遁形。
    消费者也应积极参与到行业治理中来,增强自身的维权意识。在遇到行程异常、车费不合理等情况时,要及时向平台和相关部门投诉举报,为打击网约车作弊行为提供线索。同时,消费者的每一次客观评价,都是对平台和司机的一种监督,有助于促使平台加强管理,司机规范经营。
    网约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城市交通的有序运行和共享经济的未来走向。治理网约车作弊问题,不仅是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必要举措,更是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体系,才能有效打击网约车作弊行为,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公平的出行服务。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