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1-15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民企践行社会责任尽显“经世济民”文化 |
|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34 |
|
|
|
|
|
|
日前,全国工商联发布《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依据13885家参与调研民营企业相关数据,结合国家有关部门公开信息,对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具体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即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绿色发展、促进稳定就业、投身乡村振兴、开展公益慈善、注重海外履责、规范企业治理。 《报告》显示,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拥有有效专利66.67万件,较上年增长9.39%。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84.2%的企业采取措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2023年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300万户,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2.3%,提供9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调研企业中,29.3%的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22%的企业致力开展就业帮扶,19.2%的企业参与发展特色农业,13.6%的企业助力乡村人才培养。第21届中国慈善榜上榜企业中,民营企业共有920家,占上榜企业总数的67.15%;共计捐赠约163亿元,占上榜企业捐赠总额的65%,较上年有大幅上升。 无论是在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绿色转型,还是促进稳定就业、投身乡村振兴、开展公益慈善等方面,民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都有亮眼的表现。《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特点之一,即员工责任表现突出,企业健康发展更加凸显。调研表明,民营企业履行员工责任指标下的劳动关系、劳动保障、健康安全、职业发展4个子指标整体表现优良。这组数据也代表了民企自身的治理也更为规范。 谈到民企履行社会责任,其前提首先是民企自身的健康发展,这是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民企自身健康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又是相辅相成的。 民企内部环境表现在企业治理方面,外部环境则集中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如绿色发展、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稳定就业及良好的市场环境建设等等。民企履行社会责任是民企兼济生长与共生发展的一种生存状态,民企需要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形成更为融洽的状态,才有利于自身长远的发展。 在当前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和内部多重挑战交织的复杂严峻形势下,《报告》发布民企履行社会责任担当成果,对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是一种鼓舞。如何看待民企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其社会责任应尽显“经世济民”文化,这是对企业家精神的一种传承,更体现出企业内部环境以及与外部环境建构之融洽,是企业基业长青之本。 “经世济民”顾名思义即社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笔者认为,经济学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经世济民”之学,充分体现出经济学厚生、惠民的思想,也应是经济工作者发展经济的目的与初心。任何个体在创业之初都充满着理想,追求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构。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自身健康发展与社会责任担当的平衡,体现了企业家的魄力与智慧,更是对传承企业家精神最好的注解。 有观点指出,我国民营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民企在社会责任实践中展现出的深度人文关怀、全产业链的整合管理、绿色供应链的构建、科技向善的战略实施以及城乡共生的发展模式等都给我们带来启示。 随着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断加深,民企逐步将社会责任视为全面承担社会角色、实现社会价值的方式,开始关注到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需求,在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找平衡。可见,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尽显“经世济民”文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