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12-25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让数字人才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
|
作者:
■王佳付颖群周梅兰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338 |
|
|
|
|
|
|
推动民营企业数字人才蓬勃发展,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统筹其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数字人才发展的新引擎全力推动民营企业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突破方向。数字人才是确保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核心所在,对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推动民营企业数字人才蓬勃发展,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统筹其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数字人才发展的新引擎全力推动民营企业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聚焦“供”“需”错位,以“政校企”协同推动数字人才市场均衡。“供”“需”平衡是要素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供”“需”错位失衡,则是不少地方制约数字人才市场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从供给侧来看,一些院校关于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育才理念与产业需求不完全匹配。不少地区的校企、产教融合不够密切,民营企业参与数字人才的供给、培育还不够。从需求侧而言,企业需求呈现一定差异,各地对人才需求的定位相对模糊,等等。 各地应紧盯人才市场错位的难题,推动积极的政府引导、有力的高校支撑、有效的经营主体相互协同,综合运用“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不断推动数字人才市场的“供”“需”全面衔接、无缝吻合。政策引导要更科学,各党政相关部门应整合资源、统一口径、打通壁垒,深入开展人才调研,基于发展实情基础上制定数字产业规划、项目规划和人才发展规划,形成系统、完善、适用的人才政策体系,为管理型、应用型、技术型等各类型数字人才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做到家底清晰、方向明确、规划科学、政策有力。高校培养要更全面,相关高等院校应对接国家战略方向、各地产业方向、市场发展方向,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优化师资力量、完善教学体系,畅通校企联系渠道,努力构建“领军型+复合管理型+专业技术型”多层次人才体系,不断丰富人才培养供给。企业需求要更明确,相关民营数字企业以人才资源和需求数据库,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主动融入校企合作,为数字人才的供给提供更加明确的目标。 聚焦“进”“出”失衡,以“引留用”并重提升数字人才本土黏性。近年来,各地争相打响“抢人大战”,说明各地对招才引才的高度重视。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政策导向作用、市场聚集效应未能充分彰显,数字人才“留用”与“流失”呈现动态拉锯之势,出现“进”“出”失衡现象。一方面,由于地方人才引进政策和企业政策衔接不够,导致数字人才的“留用”不够理想;另一方面,受到当地收入水平、发展空间等限制,数字人才的“流失”相对严重。 各地应结合实际,推动人才政策、产业发展、人文建设等方面综合发力,推动“引留用”并重,既把人才高高兴兴地引进来,也让他们安安心心地干下去。以政策优待吸引人才,加强政企政策的协同适配,切实帮助数字人才在落户、就医、购房住宿、孩子就学等方面提供便利,不断增强人才感。以事业发展成就人才,把发展数字产业与发展数字人才相结合,培育壮大优势数字产业,积极打造科创平台,探索建设“研发飞地”,以产业聚集推动人才聚集、以产业效应引发人才效应,让更多数字人才在推动地方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个人事业丰收、推动人生价值飞跃。以情感纽带留住人才,在交通、旅游、餐饮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优秀数字人才开展走访慰问,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切实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政府、企业、人才之间建立情感纽带、实现良性互动。以文化引导尊重人才,积极发展数字文化,塑造数字城市形象,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秀数字人才事迹宣传,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数字人才的身份认同、职业认同和价值认同。 聚焦“首”“尾”分离,以“高中低”同向构造数字人才“雁型发展”。要实现经济上的全要素发展,也需要人才上的全链条保障,这也要求“高中低”各层次数字人才形成合理梯队。在实践中,有的地方各层级人才圈子相对封闭,一些民营企业对数字人才培养意识不够,有的民营企业职工对数字转型充满忧虑,造成高端人才无法“传帮带”,基础人才不愿主动学,使得“首”“尾”不顾、“高”“下”分离。 要推动数字人才全面发展,既要让“高精尖”更“尖”,又要让“大部队”更“大”,也要推动高端人才“向下兼容”、基础人才“向上伸展”,推动“授”“受”相向而行,使各层次数字人才相互牵引、相互借力、相互补充,真正打造出数字人才发展的“雁型模式”。精心培育“领头雁”,鼓励引导相关行业组建联合数字人才协会、相关高校建立数字经济学科联盟、有关领头企业的IT部门联合成立数字人才公司,培育一批“头部”数字人才,同时积极建设高级数字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探索创建“大师工作室”,不断增强尖端数字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扩充“大部队”,推动“输血”与“造血”结合,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推动企业家、公司高管、一线员工等积极参加数字化培训,不断增强民营企业“自主造才”、员工“自觉成才”内生动力,厚植数字人才基础。积极拓宽“竞技场”,树立大人才理念,积极构建人才评价多元体系,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参与评价主体,加大社会评价与市场评价的权重,鼓励更多数字人才走出“舒适区”、开辟“新大陆”,到市场竞争的时代洪流中勇立潮头、劈波斩浪、奋勇前行,推动各层次数字人才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各尽其才,努力营造万马奔腾、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盛大局面。 (作者王佳系江西省新余市委党校教研二室主任、副教授,付颖群系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讲师,周梅兰系江西省新余市工商联党组成员、秘书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