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12-23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套取“就业补贴”当依法严惩 |
|
作者:
■许贵元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794 |
|
|
|
|
|
|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件依法惩治“蝇贪蚁腐”典型案例。其中,套取“就业补贴”案例引发热议。被告人惠某强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利用担任县人社局城保科负责人职务上的便利,通过虚报冒领等方式,先后套取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共计153万余元。 就业补贴,是国家为困难人员就业实施的一项重要惠民政策。该政策通过对灵活就业、自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人员给予一定的补贴,以此来减轻就业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他们就业积极性,顺利实现就业,解除其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进而推动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就业连着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高质量发展,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始终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和保障机制措施,并全程监管就业动态。然而,令人痛恨的是,个别腐败分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无视法律法规,采取弄虚作假的方式,竟敢胆大包天地套取“就业补贴”,这与截留、挪用、贪污“救灾款”的恶劣性质一样,纯属违法犯罪行为。 就业补贴,是国家对困难群体专门发放的一笔“救命钱”。对这笔具有特殊意义的“钱”岂能肆意掠夺、中饱私囊?对这种“吸血鬼”岂能容忍?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腐败分子最终逃脱不了法律的严厉制裁。 从套取“就业补贴”这个典型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监管工作存有漏洞、监管不到位、监督机制体系不完善,才被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因此,要汲取这一教训,坚持问题导向、法治护航。进一步强化监管体系,完善制度机制,规范申报审批程序,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精准搞好“全程审计”,防止“就业补贴”等各类专项资金的“跑冒滴漏”,坚决斩断肆意侵吞国家资财和群众切身利益的“灰色之手”。要坚持依法护航劳动就业,全力保民生、保发展、保稳定,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不断提升“安天下”的劳动就业率,让全民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民生福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