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12-18 第07版:七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浙江省泰顺县工商联: |
架起一座“共奔致富”桥 |
|
作者:
■叶正积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12 |
|
|
|
|
|
|
浙江省泰顺县工商联着力推动山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工作体系,贴心倾情竭力服务泰商、引领泰商、凝聚泰商,架设起一座“先富带后富,共奔致富路”的坚实桥梁。 做优平台强载体 近年来,泰顺县工商联建成了工商联统抓的总站+县内6个基层站和5个异地站的构架,为企业和乡村提供政策服务、法律服务、政企互动等“一站式服务”。同时,通过驿站平台的渠道,发动民营经济人士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建立“同心共富帮”帮带新模式,建设了联动结对村企(商会)联盟近百个,消除共富“盲区”,实施“扶贫先扶学,带富先提智”的帮带新理念,设立民间教育基金会28个,募资7000多万元,发放奖教奖学金逾3000万元,有效地斩除返贫“穷根”。 泰顺县工商联全面用好浙江省政协四星级“泰商驿站”委员会客厅,把共同富裕与参政议政工作有机结合。近年来,围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主题,共举办专题活动22场,完成议案提案60余件,收集反馈意见建议75条,打造更优营商环境,筑牢共同富裕根基底盘。 倾力打造浙江省工商联“浙商会客厅”项目,奋力建设山区共同富裕“重要窗口”,通过定期举办泰商大会,架桥搭载温州市百会千企兴百村助力共同富裕信息化平台,集聚14万泰商平台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累计落实泰商回归项目达126个,协议总投资超1100亿元。 借势赋能强纽带 泰顺县工商联借总部经济“蓄能”,发挥异地商会引流功能,鼓励泰商“先走出去”“再引回来”,即跟着商会“先走出去”抱团闯市场,“再引回来”向着家乡建总部引税源。通过总部结算,仅建筑企业每年就为泰顺创造税收18亿元,占全县税收总收入72%以上,为泰顺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蓄势赋能。通过引领泰商回归,壮大了“地瓜经济”,入选浙江省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典型案例。 在泰顺这片红土地上,工商联引领泰商深耕做精“六个一”特色农业体系,推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万亩薯芋示范基地、千亩梅干菜种植基地,做强茶叶全产业链、栀子花三产融合链条,打响“三杯香共富茶”“山友”等品牌,打造一批星级“共富工坊”,全力推动山区产业提质增效。 泰顺县工商联着力建立健全在外泰商和新生代企业家企业(项目)信息库4000名,完善建立县内泰商和新生代企业家人才库1000名,通过常态化开办“青蓝新学”,切实发挥乡土乡情乡愁纽带作用,进一步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回乡创业报效桑梓,借泰商人脉、资金优势,创成“云岚牧场”和“泰龙制茶”2个省级“万企兴万村”实验项目,持续推进共同富裕。 谋深发展强产业 泰顺县工商联主席单位浙江山友天然食品有限公司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聚智聚力农产品种养、加工、销售等,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迭代升级,发展订单农业、效益农业,成功覆盖全县19个乡镇2.5万亩基地,涉及90个村居2000多农户,亩均带动农户增收5000元至10000元。 促动现代文旅“蝶变向新”。如上海纵港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春华,回乡投资建设的“筱村公社”文旅项目,成为泰商回归、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通过各类项目的投资分红,当地的坳头村每年有十多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带动周边民宿行业迅猛发展,民宿数量从2017年的零星几家,发展到现在的近30家,筱村镇也逐渐成为泰顺县对外展示美好乡村生活的重要窗口。 泰顺县工商联还紧盯县内传统产业,促进泰顺生态工业产业升级,协作协同县政协、县发改经信等部门推进县内甬泰竹业校企合作,投资10亿元落地竹材首台(套)技术装备应用项目,实现全国首条完整竹材加工生产线、浙江首个“工业+生态”竹产品高科技示范项目投产。建立起竹木产业“共富工坊”,探索形成“竹农进坊上班领工资、竹木原料供企有收益、竹笋种植采摘获丰收”的多渠道增收路径,带动当地2000户农户户均增收3.5万元/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