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12-17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人工智能不断创造新岗位 |
|
作者:
■本报记者蒋元锐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68 |
|
|
|
|
|
|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技术的进步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在多个领域实现智能化。 日前,在“新质职场·重构生长”2024年度中国人力资本国际管理论坛上,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认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对就业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人工智能助力形成新型职场 香港科大商学院原副院长、商业战略与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岩认为,人工智能作为劳动工具的角色、它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以及它为生活带来创新变化的方式和伦理挑战。 “要借助人工智能算法,让信息发挥更大的作用,变成一种新型的知识。”徐岩表示,将人工智能定位为一种劳动工具,人工智能也将创造新岗位。 李强认为,尽管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不可避免,但从长期来看,经济学的均衡理论将发挥作用——新岗位的创造将逐步弥补被替代岗位的空缺。 李强认为,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新的岗位需求。例如,人工智能相关的算法工程师、数据标注员、模型训练师等新兴职业正在崛起。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催生了大量应用层面的岗位需求,如企业内部的人工智能部署与维护人员。 “在人工智能和经济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就业市场正在呈现出两极化趋势。”李强介绍,一方面,以技术相关的岗位为代表,如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因其高技术壁垒和不可替代性,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另一方面,服务型岗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例如,健康、养老、医美等新兴服务行业,以及物流、外卖、网约车司机等传统服务行业,均表现出较强的吸引力。 创新激发人力资本新动能 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能够替代人类劳动,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却并未因此被削弱,反而愈发凸显。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素质。因此,提升人力资本成为重中之重。 刘世锦认为,过去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物质资本投资,这种模式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单纯依赖物质资本的边际效益逐渐递减,未来的投资重点将转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而这其中的核心就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仅是对个体能力的提升,更是对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刘世锦指出,基本公共服务的完善,例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能够有效提高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水平,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从而形成一个灵活、有韧性且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体系。 尽管中国经济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以及互联网科技等领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并在批发、零售、物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在人力资本密集型领域如科研、教育、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市场化程度仍显不足。 近期“内卷”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内卷’现象的成因不仅限于教育体系,与产业发展也密切相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认为,释放科教文娱、公共服务等领域潜力的关键,也是增加就业机会、缩小收入差距、保障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入更多市场化竞争,不仅可以释放这些领域的增长潜力,还能创造更多中高收入的就业机会。他强调,内卷现象的成因不仅与教育体系相关,也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