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12-1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持续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合作 |
|
作者:
■李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727 |
|
|
|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并就民营经济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明确了民营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新时代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和根本遵循。陕西省工商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牵线搭桥,持续巩固完善以工商联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多方共同参与的对外交往工作新格局。 主要做法及成效 发挥联的优势,织密服务合作网。一是深化各部门横向联动,围绕落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成果和全省开放发展大会精神,资源共享、工作联动。二是构建多维度为企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工作机制。积极对接金融、保险机构,继续探索建立“工商联+信保+金融”服务模式。三是持续深入推进“两送一防”行动。多措并举加强境外合规建设,引导支持企业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提升企业“走出去”的科学决策能力、国际化经营能力、风险防范能力。 瞄准实的目标,搭好合作主平台。紧扣民营经济领域特色,将参与重点涉外活动作为拓展民营企业国际视野的重要载体,助力企业对接海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先后组织企业参加第17届世界华商大会、2024陕粤港澳活动周等相关活动。高质量完成2023年、2024年全球秦商大会相关工作。与省商务厅、秦商总会共同主办秦商回归暨引资引智推进会,促成新型农牧、数字安全、文化旅游、大健康等产业16个项目、5个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投资总额69亿元。与江苏省工商联、苏陕东西部合作发展促进会共同主办苏陕东西部企业家创新发展对接活动,促成10个项目、3个战略合作协议成功签约,总投资额达到58.02亿元。组织企业积极参加进博会、丝博会,香港“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活动。协调推荐爱菊集团与哈萨克斯坦梅莫柳科斯有限责任公司签署项目合作与农产品进出口合作协议,金额达到2.145亿美元。 把握广的要求,拓展交流朋友圈。组织开展全联女企业家商会、全联旅游业商会来陕投资考察活动,为更多海内外优秀商会代表和民营企业家关注陕西、走进陕西、投资陕西打开窗口。深化与兄弟单位交流合作,与吉林省、江苏省、海南省、青海省工商联签署合作协议,互学互鉴。以乡情、亲情为纽带,引导海内外陕西籍企业家共话桑梓、共叙乡情、共谋发展。不断增进与境外政府机构、工商社团的联络交流。先后接待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州长助理、马来西亚驻西安总领事馆总领事、比利时安特卫普省经济发展局驻中国首席代表等来访,组织企业座谈交流。 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大有可为 陕西省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呈现出“合作平台大,传统行业强,新兴行业好”的特点。近年来,虽然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在顶层设计、公共服务、要素保障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民企竞争力创新活力较为薄弱。相比沿海发达地区,陕西省外贸经营主体数量少、规模小,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大部分企业思想保守,敢想敢闯敢试敢干劲头不足。民营企业竞争合力不够,以开展进出口贸易居多,尚未形成海外产业链整体配套和协同发展,海外投资在民营企业发展战略布局中仍处于从属地位。 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有待加强。中外语言、文化、法律、习俗上的差异是横亘在民营企业“走出去”道路上的天然障碍。由于规模小、实力有限、信息获取渠道偏窄,民营企业在了解当地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政治环境、商业运作模式和当地的文化内涵有一定难度,难以系统化评估投资环境、综合成本和投资风险。 国际复合型管理营销人才匮乏。熟悉东道国环境、语言、文化、法律、国际贸易惯例、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民营企业难以“走出去”;而“走出去”的企业因人才缺乏发展步履维艰。政府及第三方机构专业外贸服务人才队伍力量有待加强,外贸推广、国际结算、订单处理、后台服务等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金融赋能助力民企发展力度不够。金融机构出于安全性和自身利益考虑,一般更倾向于国有企业、大型基础设施等政府性投资项目。民营企业主要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企业发债、信托资金、证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利用率较低。中小微企业由于融资周期长、利息成本高导致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汇率变动是企业对外经营的风险之一,一定程度阻碍了企业走出去步伐。 几点思考 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在政府服务、平台建设、市场秩序维护等方面开创新模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积极构筑有利于民营经济开放发展的政务商务环境。健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增强民营企业核心发展竞争力。以政府为主导,支持有实力的制造企业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和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以资本利用、国际产能合作、技术输出为手段,大力推进民营企业参与境外工业园区建设,打造海外生产制造基地。依托国内市场潜力扩大进口贸易规模,引导民营企业以市场需求和营销渠道优势整合全球生产价值链。 加大工商联服务民企力度。发挥省委外办和工商联优势,加大APEC商务旅行卡政策宣介力度,为优质民营企业争取享受APEC商务旅行卡“白名单”政策。深耕优质外事资源,联合有关部门,在对外交往、高层会见、往来互访、海外推介等活动中,密切与友城经济部门、工商组织、行业协会和知名企业的沟通联系,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找准方向、物色伙伴、建立联系,为民营企业及时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 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发展要素支持。建立政府部门与中介机构、智库、民营企业之间的联动机制,增强民营企业对重要信息的收集研判能力,加强政策储备。优化政企沟通渠道,结合产业特征和民营企业诉求,持续举办涉外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的专题培训,提供商务谈判、国际税务等实用型跨国经营人才培训、境外安全风险防范实务型培训和普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和风俗人情常识培训。推动金融机构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探索设计金融产品及服务,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丰富融资工具的种类,促进金融工具多样化。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形势,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要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进程中,不断谱写更加辉煌壮丽的新篇章。 (作者系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