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12-1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推动智慧农业在广袤田野上茁壮成长 |
|
作者:
■王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37 |
|
|
|
|
|
|
农业农村部近期发布的两份文件《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和《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到了同一个关键词——智慧农业。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慧农业作为推动农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以及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切入点,正深刻重塑着传统农业的格局与未来。智慧农业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链条的系统性创新,将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经营转变为精细化、智能化管理。这不仅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与资源浪费,更为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崭新路径。 农业高端化是智慧农业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借助高科技手段,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验模式,而是迈向精准化、智能化决策。例如,通过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农民能够实时掌握农田的土壤肥力、水分含量、作物生长状况等关键信息,从而实现精准施肥、灌溉与病虫害防治。智能化农机设备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耕种收的效率与质量,更降低了农业生产对人力的依赖。农业生产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农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绿色化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趋势。智慧农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化学农药与化肥的使用,有效降低了污染。精准的农业管理系统能够根据作物的实际需求,提供精准的养分与水分供应,避免过度施肥与灌溉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智慧农业还积极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如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生物质能发电、生产有机肥料等,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数字化转型则是智慧农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与鲜明标志。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让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得以收集、存储、分析与应用。这些数据不仅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更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创造了无限可能。通过数字化平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与销售环节得以有效整合,实现了农产品的全程追溯与质量管控,提升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同时,数字化农业还催生了诸如农业电商、农业金融、农业大数据服务等新型业态,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农业金融借助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对农业经营主体的精准信用评估与风险防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支持。 智慧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束缚,将科技、信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引入农业领域,激活了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与经营模式,智慧农业培育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同时,智慧农业还促进了农村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拓展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智慧农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制约。首先,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尽管我国在部分农业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如高端农业传感器、智能农机装备的核心零部件等,仍存在受制于人的局面。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是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所在。其次,部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高速稳定的网络通信、强大的数据存储与计算能力。加快农村地区5G网络、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是推动智慧农业普及应用的重要前提。此外,农民对智慧农业技术的认知与接受程度也有待提高。加强农民培训与教育,普及智慧农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智慧农业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 面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坚定信心,加大投入,加强创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努力攻克技术难题,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素质与技能,推动智慧农业在广袤田野上茁壮成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让智慧农业的丰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