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12-10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政策加码 巨头入局 资本赋能 |
人形机器人产业驶入快车道 |
|
作者:
■本报记者蒋元锐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526 |
|
|
|
|
|
|
人形机器人正逐渐从科幻走向现实。近期,特斯拉公开展示了其人形机器人接网球的功能——搭载新一代灵巧手的机器人,其自由度提升,精准接住网球的高难度动作,引发行业内外广泛关注。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人类最灵活的部位是手,如果人形机器人的手能够达到接近人类的灵活程度,那么在服务领域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由形成期向扩张期过渡的关键时期。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逐步降低,人形机器人在市场上的可见度和接受度正在快速上升。”盘古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江瀚介绍,今年,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火爆主要得益于技术创新的推动,特别是人工智能、传感器和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突破,为人形机器人提供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政策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人形机器人当下仍面临技术、成本和应用场景适配等多重挑战。 “国内人形机器人如今主要受政策影响,行业内情绪振奋,但人形机器人发展方向尚不清楚。”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国内的人形机器人中很多只有人形,并不清楚为什么要人形。人形机器人是因为其机械关节多,可以从事复杂工作,而国内很多人形机器人只是解决移动的问题。 “关键是人形机器人的通用性和兼容性,如果只能在专用场景,那么其实和工业机器人没有区别。”盘和林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差异要从人形机器人的设备层去看,如今,工业机器人领域我国技术有很大进步,使得国内人形机器人在执行层技术上基本上能够追上国外厂商,但人形机器人的决策层和感知层还存在一定差距,感知层上,差距在机器视觉;决策层上,当前的规则库需要替换为深度学习,这将是人形机器人发展方向。 在全球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弥补短板、发挥优势,将成为国内企业实现突破的关键。 “国内市场更注重应用场景的拓展和性价比提升。”江瀚认为,国内企业优势在于对本土市场的深入了解和快速响应能力,以及日益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短板则主要体现在品牌影响力不足、高端技术人才短缺以及国际市场的拓展能力有限等方面。 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政府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以及市场对智能化、自动化需求的增加,共同促进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期,人形机器人政策频出。12月6日,安徽正式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此前在5月末,已发布该计划的征求意见稿。11月,为了进一步推动人形机器人在科研教育、工业制造等领域的落地进程,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优必选等合作伙伴发布了“天工开源计划”。天工机器人目前已有的技术成果将面向行业陆续开源开放,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加快在各行各业落地。 巨头纷纷涌入市场 机器人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各大企业纷纷加速布局。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启动运营,并在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上,与乐聚机器人、兆威机电、深圳市大族机器人等16家企业完成签约,携手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构建产业生态。 与此同时,海外市场也动作频频。德意志银行在与特斯拉的交流纪要中再次提及了量产节奏,量产目标是在内部工厂部署超过1000个人形机器人,然后在2026年开始向外部客户销售。 “我们认为这一节奏符合合理预期。”国投证券表示,这与特斯拉此前公开的说法保持一致,即明年实现千台级别的小批量生产,后年则对外进行批量销售。 零部件厂商在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期,雷赛智能发布公告,计划投资5亿元在东莞建设新工厂,以满足华为等人形机器人上下游企业的需求以及自身产能扩充的需要。新工厂将主要生产空心杯电机、关节执行器、无框力矩电机以及人形机器人所需的低压伺服系统等核心产品。 在业务发展方面,雷赛智能预计明年其人形机器人业务(包括协作机器人)的收入将达到3亿-5亿元。目前,公司已与华为、优必选、小鹏、小米、迈瑞、科大讯飞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从业人士认为,如果能够实现并在明年量产,那么机器人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一旦特斯拉推出相关产品,将来更多公司将积极推出其垂直产品。 应用场景多元化拓展 随着机器人技术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在各类场景中的应用逐渐显现出巨大的想象空间。在家中照顾老人、在医院担任护士、在餐厅担任服务员等,这些并不需要特别高难度的工作都可以胜任。 当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正在提速,商业化落地可期。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初期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工厂作业、仓库搬运、医疗辅助等低复杂度任务。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未来有望拓展至消费电子制造业、服务业等更多领域。 “当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工业制造、服务娱乐、医疗康复等领域,这些场景对人形机器人的灵活性和智能化要求较高。其次,未来人形机器人可能进一步拓展到教育陪伴、家庭服务、灾害救援等更多领域,这些领域对人形机器人的交互能力、安全性能和自主导航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江瀚介绍。 要实现从专用场景向通用场景的成功过渡,人形机器人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实现突破,还需要在标准化建设、法律保障以及商业化落地等方面取得进展。 “商业化落地的前提是技术成熟,现阶段,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未来还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当产品成熟便考虑成本控制和市场适配,成本控制主要是以规模效应摊薄成本,市场适配则是将多功能技术和应用场景做融合匹配。”盘和林提醒道。 在商业化落地过程中,成本控制和市场适配是两大主要挑战。江瀚认为,需要加强行业标准制定和法律法规建设,为人形机器人在更广泛领域应用提供法律保障和技术规范。其中,成本控制需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降低不必要的开支;市场适配则需要企业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江瀚认为,企业在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包括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性能和降低成本;加强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精准定位市场;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