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12-04
2024-12-04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应抓住机遇实现“破茧”

作者: ■王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34

    12月1日,2024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上海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开幕式上表示,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万余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核心主业,在技术工艺、产品质量、配套服务等方面精耕细作,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显著特征。其中,“小巨人”企业更是佼佼者,它们大多是制造业企业,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上集聚分布,且多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配套供应商。这种高度集聚的产业分布,不仅反映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也体现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独特价值。它们如同一个个精密的齿轮,与大企业相互协作,共同推动着整个产业链的高效运转。
    随着专精特新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走上“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小而弱”到“小而强”的华丽转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创新驱动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创新能力,成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它们敢于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啃硬骨头”,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为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产业链协同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形成了高效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它们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有效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增强了我国产业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在就业吸纳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企业不仅吸引了大量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就业增长,形成了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技术创新方面,虽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部分领域取得了突破,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仍面临着“卡脖子”问题。在资金支持方面,有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资产抵押物不足等原因,融资难度较大,资金短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在市场开拓方面,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拓展国内外市场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障碍和挑战。
    为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相关部门也一直给予支持和保障。据工业与信息化部消息,我国将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同时,本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上还释放出丰富信息,我国着力营造中小企业发展良好环境,初步构建形成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政策体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进一步壮大、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下一步,将发挥“小巨人”企业引领作用,完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建好用好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加强政策协同,支持“小巨人”企业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应抓住机遇,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在技术创新上,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端创新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团队,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市场开拓上,树立全球化视野,深入研究国内外市场需求,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信赖,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份额。在企业管理上,借鉴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加强内部管理,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