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12-04
2024-12-04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商业航天“三大件”齐聚是一座重要里程碑

作者: ■孔德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238

    11月30日晚间,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首飞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三大件”齐聚。这无疑是我国航天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为商业航天产业开启全新局面。
    自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发布后,社会资本大量涌入航天领域,众多商业火箭与卫星企业涌现并迅速成长,商业发射占比逐年提升,2023年已接近全年发射的四成,到了2024年更是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这一系列的成果,彰显出政策引导在商业航天发展初期的巨大推动作用,促进了航天产业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与创新发展。
    在此次商业航天的进阶之路上,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扮演着关键角色。其发射平台采用通用化、模块化、组合化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火箭型号与工位之间的“一对一”限制,极大地提高了设施利用率,成功解决了商业航天发射经济性与时效性的双重难题。此外,“三平”模式的应用有效应对了文昌地区复杂多变的气象条件,减少了天气因素对发射任务的干扰。智慧发射场系统与市场化采购模式双管齐下,整合各类资源并优化配置,构建起一套完整且高效的发射能力体系。
    “三大件”的齐聚,对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协同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产业链内部,火箭、卫星、发射场等各环节相互支撑、紧密协作,带动了研发制造、运维服务、数据应用的深度融合与技术迭代。从产业链外部来看,完整的产业链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要素汇聚,包括高端人才、前沿技术以及国际资本等,催生出航天产业集群生态。这有助于逐步提升我国商业航天国际话语权,实现从航天领域“参与者”向“引领者”的转变。
    长征火箭频繁升空,卫星接连入轨,商业航天版图逐渐拓展,但背后挑战仍然重重。市场回报周期如同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航天项目从孕育到产出效益,需大量资金与时间持续投入。与此同时,技术创新乏力以及同质化竞争,宛如两道难以逾越的高墙,横亘在产业迭代升级的道路上。显然,商业航天突出重围,需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创新发展新格局。
    技术创新是核心动力。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攻克可重复利用及微小卫星集成技术等关键前沿技术,以降低运营成本、增加发射频次、拓宽应用场景;同时强化产学研联合,加速成果转化。
    商业模式是破局关键。企业要注重市场细分,积极开拓遥感、气象、深空探测等小众潜力市场,开发定制化卫星星座与航天服务,以小切口开拓大市场,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与盈利增长点。
    政策与资本是坚实后盾。政府应在保障安全质量前提下,出台精准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合理布局,集聚产业要素,避免资源浪费与恶性竞争;资本方要秉持长期投资理念,依据企业技术与市场前景理性投资,助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
    中国商业航天站在“三大件”齐聚的新起点,唯有依靠技术创新、商业模式革新、政策资本护航等方面协同努力,才能在星辰大海中找准航向、破浪前行,推动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跨越式发展。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