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12-02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激活消费需着眼短期与长期共同发力 |
|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289 |
|
|
|
|
|
|
近日,“2024搜狐财经年度论坛”在京举办,与会学者、企业家聚焦探讨当前经济形势、世界秩序、房地产市场格局、资本市场投资机遇、智能经济以及全球视野下的产业革新与市场拓展等热点话题,特别是当前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意愿话题,引起众多与会者的关注。 与会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指出:“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意愿在下降,应该是信心和预期出现了问题。”据了解,我国人均消费偏低,美国每年人均消费支出4万美元,中国每年人均消费4000美元,世界平均每年人均消费支出6000美元。为什么我国人均消费偏低?与会经济学家马光远提出,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老百姓收入偏低,国民财富分配中老百姓的比重不足。 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是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2024年被定为“消费促进年”,国家相继推出一系列刺激经济、激活消费的政策措施,如降息、减税降费等。消费市场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 消费,涉及到宏观经济、收入分配改革以及教育医疗等顶层设计,也关涉微观个体,如可支配收入、信心和预期等方面。今年以来,内卷、低价也是消费市场的热点词汇。尽管当前消费市场回升向好,但我们还需要正视一些问题,比如,日益激烈的价格战、消费降级等问题。笔者认为,激活消费还需要短期与长期兼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当前,短期激活消费,减税降费降息、政策补贴、发放消费券等措施有一定的效果,但要激活消费,除了老百姓手中有钱、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没有重大支出压力之外,还需要存量财富稳定,且商品适销对路、消费者愿意消费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这是提高居民收入的治本之策。具体而言,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向低收入人群倾斜,逐步提高城镇低收入群体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工资性收入随企业利润增长动态调整机制,通过调整企业税负和工资费用,来提高就业人员的工资性收入。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也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电商、直播商业的发展,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助益。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对于促进消费意义重大,但加强社会保障仍然是最关键最根本的举措。吴晓求表示,可以通过让存量财富止跌回稳,为中国经济提供消费需求的扩张,同时需要改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中国社会的居民部门的社会保障体系。 影响消费信心与意愿的因素,除了收入、保障、资产稳定,还需不断创新、提高性价比、加大创造性供给等,更关涉人们对经济发展的长期预期等。有观点指出,当前非税收入出现大幅度增加、而且非税收入当中的罚没增长很快,这无疑都将影响人们对消费的预期。从长远看,维护市场和企业家的信心,也是提振市场消费信心的关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