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11-2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连续两年获评福建省城市发展“十优区” |
漳州长泰区政产学研金联动提升服务效能 |
|
作者:
■俞凤琼徐志南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385 |
|
|
|
|
|
|
表彰企业,聘请县域重点产业专家和招商顾问,政产学研金多方签订合作协议……日前闭幕的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第四届民营企业发展大会暨政产学研金对接会,释放了关心、重视、支持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强烈信号。 民营经济是长泰区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名片:现有民营企业7008家,占全区企业总数的88.13%,创造全区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固定投资、80%以上的就业。在民营经济的强势拉动下,长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次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2021年撤县设区以来,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城市发展“十优区”…… 长泰区,何以书写民营经济发展新篇章? 搭建平台促进对接合作 今年4月,长泰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打造的福建首个县级综合性政产学研科创平台正式投用。 长泰区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2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41家、省级科创平台14家,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连续13年保持在全市首位。着眼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2023年8月开始,长泰区委、区政府着力谋划筹建政产学研科创平台,目前已有效整合全区高新企业服务资源和多所省内外高校院所资源。 为给政产学研科创平台提供大数据支撑,长泰区还与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合作研发“长泰区产业人才大数据系统”。“企业可通过这一系统为技术需求找到相应的专利成果、科研机构和有用人才等,从而有效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长泰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林调兴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为助力企业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去年以来,长泰区主动“走出去”对接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截至今年11月,共开展政产学研对接交流活动17批次,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为延长产业链条,长泰还搭建企业家沙龙等对接合作平台,让规上企业“牵手”上下游企业,促进辖区企业“内循环”,促成22家规上企业与辖区内37家各类企业达成采供关系,实现75家产业链企业与247家关联企业对接合作,直接签订供需协议7.6亿元。 优化环境助力纾困解难 前不久,长泰区召开2024年第三季度党政领导与企业家恳谈会。长泰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与民营企业家代表围坐一堂,了解企业诉求,倾听意见建议,解决发展难题。 长泰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工商联党组书记林杰发说,2021年以来,长泰区常态化召开党政领导与企业家恳谈会,落实福建省促进企业家健康成长19条措施、漳州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18条措施等系列惠企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生存能力、竞争能力,护航长泰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一期办理不动产证跑遍每个部门,耗时两个多月。这次办理二期证件,联合验收完,当天就出证,速度特别快。”漳州晨浩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此前,该负责人找到“跑腿办”咨询二期厂房联合验收事宜,“跑腿办”联合相关部门,将关口前移、提前介入,在等待期内全程高效服务,各部门同步推进。 “跑腿办”,指的是长泰区推出的“验收即办证”服务举措。该举措将原来工业项目联合验收承诺的8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承诺的3个工作日共11个工作日的承诺时限缩短为1个工作日,不仅有效减少企业时间成本,还为企业提前创造产值,有力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收益。 2023年,长泰区启动实施营商环境“118机制”,围绕“不找人、好办事”目标,设立营商服务专栏,出台实施八条配套服务措施,“营商办”“跑腿办”“亲清护航中心”等“两办一中心”协同发力,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务。 不仅如此,长泰区还持续深化驻企特派员、项目观察员服务机制,深化开展“千名干部挂千企”服务活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创新企业家导师制,通过导师传帮带作用,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聚“链”赋能产业向“新”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可以多快?位于长泰经济开发区的长泰宏晟光电有限公司用亲身实践给出了答案。 按照配套供应流程,长泰宏晟光电有限公司的灯具驱动组件产品从生产线上“新鲜出炉”后,就马不停蹄地“搭乘”货车出厂,仅10分钟后,它们就到达目的地——立达信集团。在这里,它们将成为照明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4月,立达信运营总部落地兴泰工业园。仅一年时间就聚集了上下游企业近30家,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我们因‘链’而来,产品专供立达信集团。”谈及选择长泰区的原因,企业负责人说:“这里上下游企业已形成一种平衡供需状态,能最大限度降低用工成本、经营成本、运输成本。” 因“链”集聚、以“链”布局、靠“链”发力。近年来,长泰区把推进三大主导产业链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型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创新推行主导产业“链长制”,从建链、强链、补链、兴链四个方面延伸拓展产业链,引导产业上下游、左右链集中集聚、链式发展。 与此同时,长泰区还坚持下大力气抓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推动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三年来,共培育专精特新企业3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43家增加到102家。 眼下,长泰经济开发区规模工业企业已从2021年的185家发展到288家,年底有望突破320家,新增数量居漳州各县(区)首位,近三年在福建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上升44位。 随着企业相继落户,长泰区也在思考,如何实现从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跨越?为此,长泰区扎实推动“两园两区”建设,规划出1个产业社区、3个标准化园区(物联网数字经济产业园、总部经济产业园、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