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11-20 第04版:四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十周年硕果累累 |
互联互通推动资本市场稳健发展 |
|
作者:
■本报记者祝凤岚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932 |
|
|
|
|
|
|
今年是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十周年。港交所近日发布的《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十周年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指出,过去十年,互联互通制度在产品覆盖范围、交易结算机制、投资者参与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极大地提升了离岸人民币的投资属性,推动了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进一步推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11月18日,在港交所举行的互联互通十周年高峰论坛上,证监会副主席李明表示,将继续优化完善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健全境外上市监管协调机制,共同支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化机构产品合作,加强两地监管合作,共同维护两地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随着国家加深跟全球各地的经贸网联系,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内地企业必定会加快加大走到国际市场,而国际去往内地的投资也一定会持续增加。在互联互通这个支持下,香港将会继续是国家与世界金融市场最关键的交会点,并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互联互通成果显著 11月17日,是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十周年纪念日,经过十年探索,互联互通制度成果显著。 2014年11月10日,中国证监会、中国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决定正式启动沪港股票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以下简称“沪港通”),股票交易于2014年11月17日开始。 沪港通让投资者可以委托本地券商、经由本地的交易所和结算公司买卖对方市场上市的股票,开创了互联互通这一全新的资本市场开放模式。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开通并正式开始股票交易,互联互通制度进一步完善。 十年来,互联互通制度硕果累累。据《白皮书》数据,截至2024年9月底,沪深港通下合资格股票超过3300只,已覆盖沪深港三地市场上市公司总市值的九成,成交规模的八成以上。同时,股票、债券、ETF等产品均已纳入合资格标的范围,产品形式更加多样化。 资产规模方面,截至2024年9月,境外投资者持有的中国内地证券资产总额近7.6万亿元,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持有的证券资产总市值超过3.3万亿港元,是2014年底的200多倍。今年前三季度,北向和南向交易的日均成交额分别为1233亿元和383亿港元,与2014年开通首月相比,分别增长21倍和40倍。 陈茂波在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官网发表文章称,经过十年发展,如今港股市场总市值达35万亿港元,较十年前增长约四成,是本地生产总值的11倍;今年10月,港股日均成交额达2550亿港元。“互联互通除提升香港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活力外,亦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地位,同时助力内地资本市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持续稳步开放。” 将进一步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两地资本市场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互联互通也助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沪深港通下,境外投资者买卖A股,需用人民币结算;内地投资者买卖港股,虽然是以港币报价,但支付的也是人民币,由内地结算统一在香港兑换成港币后,再最终与香港结算完成资金交收。换言之,沪深港通下所有的跨境资金流动均以人民币进行,这不仅最大程度降低对在岸人民币市场汇率的影响,也极大地提升离岸人民币的投资属性,推动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推动香港市场人民币计价产品的发展,扩大人民币在国际投资领域的应用,香港交易所还推出了港币与人民币股票双柜台业务、债券通、互换通等业务。这些举措都将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面对未来,互联互通制度将如何继续发挥优势? 2024年4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措施,提出进一步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助力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 《白皮书》显示,目前放宽沪深港通下ETF产品范围的措施已经落地,两地交易所和结算公司正积极开展REITs纳入沪深港通的技术和市场准备工作。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将合资格ETF标的的底层资产从股票拓展至更多资产类别等。 此外,香港交易所正在积极推进在港上市中国国债期货的各项准备工作。该产品有望与互换通形成合力,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人民币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对于强化香港国际风险管理中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陈茂波表示,未来将继续发展互联互通作为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纽带作用;继续推动“互联互通”深化扩容。同时,善用“互联互通”独特优势,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让离岸人民币持有人有更多投资选项和风险管理工具,推动更多投资和贸易以人民币结算,并提升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份额。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