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11-20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产业工人上名校传递“技能报国”新导向 |
|
作者:
■刘天放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38 |
|
|
|
|
|
|
近日,一场特别的分享课在清华大学展开。讲台之上侃侃而谈的不是在校生,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产业工人。2024年7月,全国总工会首次启动大国工匠培育工作,推选出220名深耕一线的产业工人,目前,他们正陆续来到清华大学学习。 今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骨干力量的纲领性文件。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这正是220名产业工人在清华学习两年,将其培养成大国工匠的原因。 这些产业工人不仅长期奋战在一线,还具有突出技术技能素质。据悉,培训营分为4期、3个阶段,期间邀请清华大学教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专家学者作为理论导师,大国工匠作为技能导师。在突出“高端引领、交叉协同、数智融合、突出实践、多元学习和系统助力”教学特色的创新学习方式下学习、交流等。 近年来,技能人才的重要性不断被强调,一系列有利于技能人才发展的政策性大礼包不断出台:修订职业教育法、完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评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举措,都是为了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不断完善,为的就是亮明这样的态度:只要埋头钻研,身怀绝技,就能绽放职业风采。 我们既需要顶尖的科学家攻克“卡脖子”难关,也需要大量能有效解决“从图纸到产品”这一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实用型人才。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集技能型、知识型、创新型为一体的新时代劳动者的杰出代表。 可见,产业工人上名校传递出“技能报国”的新导向。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优秀产业工人走进名校课堂接受培训将是常态。这是国家对优秀产业工人的认可和嘉奖,更是为了培育大国工匠而搭建的成长阶梯,这将促使全社会争当大国工匠、学习工匠精神蔚然成风,也将激励更多有志于“技能报国”者脱颖而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