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11-20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能源立法将加速能源转型 |
|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32 |
|
|
|
|
|
|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由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能源立法意味着能源生产、使用、管理都将更加规范化,也将意味着落后能源会逐步淘汰,这将加速能源转型,也将影响能源行业以及相关产业链的未来发展。 《能源法》出台为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律指引,共9章80条,涵盖能源规划、能源开发利用、能源市场体系、能源储备和应急、能源科技创新、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该法明确规定了能源的定义和范畴,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电力、热力、氢能等,体现了我国对能源多元化发展的重视。《能源法》在总则中还明确指出氢能也是能源的一种,这将有助于推动氢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能源法》明确规定,国家支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这表明,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等绿色能源是能源产业发展大方向。据了解,过去十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2013年的10.2%增加到2023年的17.9%。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3.9%,煤电装机占比下降到40%以下。目前中国每消费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能源法》出台之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等能源领域单行法,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新时代能源转型发展需要,在能源法律法规顶层加强设计,一部基础性、根本性的能源法律出台,也彰显了国家对于加强推动能源转型的态度。 《能源法》明确倡导多元化的能源供应结构,也明确提出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将带动绿色清洁能源的发展,也将促进整个社会经济产业的清洁低碳发展。 笔者关注到,《能源法》展示出几大亮点。第一,强调了能源安全,能源安全的内涵始终贯穿整个《能源法》,无论是能源转型还是“双碳”减排,一个基本前提要以能源安全作为底线。聚焦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能源法》的第二大亮点。《能源法》明确指出,要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推进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要按年度监测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情况。 第三,激发市场活力。针对能源市场体系,《能源法》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依法投资能源开发利用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能源市场发展;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推动建立功能完善、运营规范的市场交易机构或交易平台,拓展交易方式和产品范围,完善交易机制和规则。能源立法,中国能源市场将迎来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能源市场的开放也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能源领域,推动能源行业的多元化发展。能源立法不仅明确聚焦绿色低碳转型,而且也从多角度积极推动能源转型,如市场机制激发能源市场活力、科技创新加快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等。 第四,科技创新。《能源法》明确提出,要加大能源科技创新投入,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些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清洁能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能源互联网技术等。国家将制定鼓励和支持能源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推动建立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能源法》在方向性、战略性和整体性上为能源转型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能源转型将加速。能源的转型涉及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公众生活等各方利益,既需整体框架,又需细化引导。可以分析,随着能源的立法,能源生产、消费、财税、科技等领域的能源转型配套政策也将相继出台,能源转型的步伐将会越来越快。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