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11-08
2024-11-08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为推进商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

榆林市创新举措推动统战工作向商会有效覆盖

作者: ■王华胜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932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委统战部把统战工作贯穿商会建设全过程,积极探索新时代统战工作向商会组织有效覆盖的方式理念,为商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全市总商会现有执委181人,吸纳会员13220人,发展基层组织108个,其中行业商会35个。全市12个县市区“四好”商会创建全部达标,其中7家商会获得全国“四好”商会荣誉称号。
    教育引导向商会深化。榆林是一座有着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现存红色革命旧址、遗址370处以上。榆林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深入开展“重走转战陕北路”“不忘初心跟党走”系列活动,使红色基因植入心中、融入血脉。
    今年以来,举办学习培训、现场观摩18期,联合媒体推出“民营经济在榆林”“强党建、聚合力、开新局”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民营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紧贴中心、服务大局,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新创业、回报社会的典范。
    科技创新向商会推进。榆林市锚定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培育商会组织科研创新基地、产业化示范基地、科教融合基地,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全市291户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实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设立10亿元新兴产业投资基金,依托秦创原两链融合试验区,打造以未来产业创新集聚区为核心支撑的省级秦创原特色产业创新集聚区。举办科技招商专场签约暨“三项改革”科技成果推介会,鼓励各类商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平台,推进企业上云、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建设行动,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绿色工厂。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联合商会把加快会员企业核心技术攻关、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点,2年内引进30个科研团队开展节能降碳科研攻关,其中9个中试项目在榆横综合中试落地见效,以科技创新引领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平台向商会延伸。着力打造四大平台,为推动统战工作向商会覆盖营造环境。
    搭建法律服务平台。举办民营经济法治峰会暨总商会法务服务委员会成立大会,组建“三官一律”普法服务团,对39家商会企业进行“法治体检”,构建法治建设“示范点”等,让企业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打造融资服务平台。2023年举办政银企对接会94次,对接服务民企商会1432家,26家银行向重点项目及中小微企业投放贷款353.1亿元,为159家商会企业授信153.05亿元,补助68户小微企业贷款贴息726.5万元。
    培育经贸服务平台。2023年在全国各地举办“榆林好产品”展销会5次,帮助民企销售好产品1亿元以上。今年又在哈萨克斯坦举办榆林羊绒毛产业推介会,为推进民营企业融入“一带一路”牵线搭桥。
    筑牢政策落实平台。出台营商环境突破年“50+”政策体系,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基金,落实税费优惠政策22.58亿元、为6个项目投资7.44亿元、为79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兑现奖补资金7500万元、为2950名大学生到民企工作每年补贴薪酬2.4万元,推进清理拖欠民企欠款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组织领导向商会倾斜。从三条线推进组织领导向商会倾斜:建立市级领导联系商会制度。做到一名领导联系1家外省榆林商会、每年至少到所联系商会走访1次、参加1次商会主题党日活动、举办1次招商引资推介会、帮助商会解决一批困难问题,为榆林发展凝心聚力。建立统战干部联系商会制度。市县两级统战干部全面联系商会组织,“一对一”“面对面”“实打实”为商会纾困解难。将商会统战工作纳入商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统战工作向商会有效覆盖的综合评价指标,形成“以党建促会建,以会建促覆盖,以覆盖促统战”的良好局面。建立市直相关单位联系商会制度。联合组织、宣传和群团及政府相关部门,合力做好商会统战工作,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
    通过推进统战工作向商会有效覆盖,不仅为榆林“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目标”汇聚磅礴力量,而且产生了巨大的连带效应。
    首先,民营经济跑出“加速度”。2023年民营经济增加值2747.2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8.7%,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超过70%。全市存续民营企业11.15万户,占企业总数93.8%。其中“五上”民营企业增加到2937户,占“五上”企业总数87%;民营企业就业人员50.06万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49.2万人,占就业总数85%以上。建成全国最大的兰炭、金属镁和羊毛防寒服生产基地,天元、富油等民企创造“榆林版煤制油”,榆林市被中纺联授予“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
    其次,招商引资捧回“聚宝盆”。依托商会组织开展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全方位链接京津冀经济圈,推动发达地区先进经济要素向榆林集结。推动康赛妮、尚五金、智慧云仓供应链产业园等项目入驻高新区。培育和发展省市两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60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2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户,民营企业主板上市和新三板挂牌6家,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449家。今年以来,通过依托商会举办招商推介,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联络服务中心,引进签约项目15个,引资额97.39亿元。仅西安市第八届丝博会榆林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就引进项目54个总投资538.71亿元;第十八届榆林国际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博览会又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278.76亿元,各县市区现场采购大型矿山机械设备和智能制造设备9.6亿元,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发展逐“绿”追“新”。
    第三,建言献策推出“金点子”。通过统战工作向商会有效覆盖,调动民企商会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积极性。市级“两代表一委员”中有249名民营企业家,今年以来走访调研民企商会120家,梳理困难诉求70余条,向市委、市政府提出66条意见建议均被采纳实施。在“问需问愿问策”大调研活动中,提出《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建议》等20篇调研报告,推动形成《榆林市“十三五”期间民营经济发展意见》;联合市政协组织界别协商,对拟出台的涉企文件和政策提出4大类13条意见建议,报送《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建议》,推动市政府出台《民营企业挂牌上市实施意见》。省市两会期间提交议案提案200多件,为推动榆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最后,乡村振兴请回“领头雁”。对从陕北高原走向全国各地的榆商大走访大摸底,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引导一大批“头雁”“能雁”“雏雁”回归家乡,推动“万企兴万村”形成“雁阵效应”。全市1100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投资总额27.6亿元,公益捐赠2.7亿元,涌现出应马安等一批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帮扶模式。在陕西省“万企兴万村”活动中,榆林市3个区县被评为典型县市,26个项目被评为典型示范项目,5家企业被评为先进单位。2020年榆林市被评为全国“万企帮万村”行动组织工作先进集体,市工商联被评为“助力乡村振兴”先进单位。
    (作者系陕西省榆林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