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10-28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打击“职业闭店人”须用重拳 |
|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21 |
|
|
|
|
|
|
近日,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告破的消息引发关注。10月22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召开预付式经营企业闭店逃债治理新闻通气会通报称,北京2家艺术培训机构“艺术伞”“木艺艺术”涉嫌职业闭店。市场监管部门对2家闭店企业及3家涉案背债中介机构、2名闭店人立案调查,查处虚假登记、协助虚假登记等违法行为,罚没款合计65.58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艺术伞培训机构闭店“跑路”时涉及学员约2000名,预付费剩余课时金额达2000多万元。“职业闭店人”早已存在,甚至有的“职业闭店人”号称自己“服务”过数百家机构。此次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引来各大媒体与消费者叫好。 据报道,多地商家“连夜跑路”背后都有一个“跑路产业链”,核心就是所谓的“职业闭店人”,通过一系列手段,让企业法定代表人支付一小部分资金,甩清企业绝大部分债务。“职业闭店人”,是指专门为经营不善尤其是采取预付费经营模式的经营者,策划闭店方案,实施闭店行为,并处理经营者遗留维权纠纷的群体。“职业闭店人”的惯常套路,即更换法定代表人,将企业过户给“背债人”,然后大搞优惠促销“割韭菜”,最后商家突然关店销声匿迹。 “职业闭店人”倾向于预付费经营企业,他们一系列“专业化”操作,不仅让商家“金蝉脱壳”,自己也从中套利获利。“职业闭店人”被称为“不怕打官司”的“第三人”,其原因在于预付费监管漏洞、过户给没有偿还能力的背债人上的漏洞。特别是预付费缺乏有效监管,给职业闭店的欺骗行为带来了“便利”。笔者认为,针对预付费制经营企业,要加强预付费的规范管理;对于预付费制经营企业,其过户登记应增加额外的审核条款,严加监管;还要加强多部门协作监管。 在健身、美容、教育培训、餐饮、共享单车、手机充值等领域,预付费模式已成为商家首选。据商务部测算,目前全国单用途预付卡各类发卡主体约1900万户,占商业预付卡的75%,年发卡规模超15万亿元。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对于预付式消费设置了专门条款,亟待全面落实。 对于预付式收费模式的资金监管,可追溯到2012年商务部出台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这一办法适用范围即从事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的企业法人。2021年北京出台《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2023年出台《北京市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备案及预收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后者明确“预付卡涉及的行业为零售业、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据了解,上海、江苏等少数地方也出台了有关预付卡的管理规定和办法,但适用范围上各有不同。当前预付费收费模式行业涵盖教育、文旅、体育、餐饮、美容等众多领域,对其监管也必然涉及多个部门、多头管理,其执行实施力度也各有不同。 有观点呼吁,可以建立统一的预付费监管平台,方便消费者在该平台查询培训机构的资金托管信息,平台也要对存在经营异常的机构及时发出预警提示信息,帮助消费者规避风险。如上海“随申办”小程序上推出“预付费公证监管平台”功能;北京针对实施预付费消费模式的教育培训机构等经营主体,建立了预收资金银行专用监管账户。更有观点提出,对于预付费资金,加强多部门协同监管,与此同时,加强数字智能化监管,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消除“职业闭店人”的生存土壤。 北京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向社会传递了明显信号,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是应时之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