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10-28
2024-10-28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工业遗产华丽转身为城市文明添新景

作者: ■刘天放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862

    近日,英国街头艺术家班克西作品展在湖北襄阳六〇三文创园图·美术馆展出,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专程前来观展。有记者近日走进该文创园看到,除美术馆外,园区内的小剧场、城市书房、网红咖啡厅、宠物乐园等也颇受欢迎。
    若不是随处可见的斑驳墙壁和红砖,游客很难想到,这座俨然成为城市热门打卡地的文创园,是由一个老旧厂房改造而成。据悉,文创园北接襄阳古城,背靠岘首山,前身是文字六〇三厂,于20世纪60年代落户襄阳。该厂曾是全国印刷行业翘楚,《新华字典》《汉语成语词典》等重要工具书当年就是在这里印刷。2017年,厂房外迁,原厂区转型文创园。
    毫无疑问,六〇三文创园是老工业遗址变热门打卡地的一个生动范例。据统计,六〇三文创园已入驻60余家企业,带动3000余人就业。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该文创园日均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曾经废弃的工业遗址变身文创基地,昔日的旧厂房,如今已是时尚的聚集地,这令人倍感欣慰。
    事实上,像襄阳六〇三文创园这样,由工业遗址变身热门打卡地,全国各地并不少见。老工业区原本被视为“包袱”,而事实证明,只要用好这笔工业遗产,就能将“包袱”变成“财富”。而如何积极保护、合理利用工业遗产,使其华丽转身,就是解决工业遗产问题的关键。欣慰的是,很多老工业城市,已把工业遗址变成了“金山银山”。
    工业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后工业时代,工业遗产的保护、转型、再利用,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创新改造、产业融合发展等方式,一些工业遗产在转型中不仅“活”了起来而且“火”了起来。本是“包袱”的老工业区,变成了漂亮的城市公园、文创基地、湿地花海等等,展现了新时代的英姿。
    工业遗产被视为一座“富矿”,记载着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而工业遗址的背后,既有百年传承的技艺,也有深刻的文化烙印。为此,有必要进一步丰富工业遗产的内涵,探索工业遗产和文创、文旅的融合之路。总之,工业遗产华丽转身,为城市文明添新景。将工业遗产融入城市发展格局,必将使其发挥更大作用,继续造福于人。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