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09-30
2024-09-30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汽车产销双方应建立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作者: ■李富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648

    9月18日,根据全联汽车经销商商会申请,全国工商联在京组织召开“汽车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政企面对面”座谈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商务部、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并听取汇报。
    9月23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文称,根据调研和分析,该协会近期向政府有关部门正式递交了《关于当前汽车经销商面临资金困境和关停风险相关情况的紧急报告》。该《报告》指出,“当前汽车经销商的新车销售出现大面积亏损,普遍存在现金流赤字经营和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的情况,难以摆脱生存的困境”。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发布支持政策,帮助经销商解决现实难题。
    此次政企面对面,是近年来首次由国家多部门联合集中听取广大汽车经销商意见建议,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汽车产业特别是汽车流通行业的高度重视。
    汽车经销商何以出现新车销售大面积亏损,普遍存在现金流赤字经营和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的情况?需要首先厘清汽车生产与销售两个环节间的关系和运作机理,然后才能理解为何要建立起双方都能接受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众所周知,当前国内汽车产业正在经历深度的价格内卷。其主要特征是价格竞相下探获取市场份额,导致许多车企利润单薄或经营亏损。当前经销商的新车销售大面积亏损,就是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不少车企把压力过分传导或转嫁到了经销商身上。比如价格倒挂现象,是因为汽车经销商按照原批发价从原厂来购车后,在价格战中反过来要以低于进货价的价格将车辆销售给消费者,这中间的价差则是由经销商来承担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反常,归根结底还是厂家普遍参与价格竞争、不断下调车辆售价。
    当然,制造商对经销商的利益也不是不管不顾,他们也设计了多种返利方法,但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滞后性,对于经营有困难的经销商来说是“远水止不了近渴”。此外,不同的厂家其实对返利还有诸多条件限制,最典型的就是与销量挂钩。这就导致经销商为了拿到返利而拼命购车积压库存,但这又反过来占用了经销商的流动资金,造成经销商资金紧张。
    就商业伦理而言,车企与经销商的关系应该是个合作互利关系,二者在促进销售方面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目前经销商大面积亏损难以维持局面,主要原因固然是汽车市场庞大的供应能力在总量或结构方面超出实际需求,车厂之间的价格战就难免传导到销售环节。除此之外,在车辆制造商和销售之间,还存在尚未建立起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的问题,存在着双方市场话语权不对应、不平衡、不公平的问题。其中,车辆制造商处于较强势状态,难免使销售商沦为被动的击鼓传花游戏的接受方。
    这样的关系在市场行情火热的时候销售商能够分羹一杯,而如今产能过剩则将这个关系推到了相反的一面。不仅收益不均衡,而且经销商的现金流赤字经营和资金链断裂风险也会加剧。因为银行是否批贷款、批多少贷款,要直接看商家流水是多少。经销商企业一旦经营不善,就会迅速影响贷款状况,进而影响企业经营。
    经销商生存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当前以销量为导向的经销模式。车企为了激励经销商多提车,往往规定经销商只有完成销售任务,才能获得车企销售返利。此后,销售返利变成了经销商利润的主要来源。
    要让经销商摆脱眼前的困局,需要有关部门出台调控措施,由上游的制造商在商务政策上进行调整。但无论怎样调整,都需要在生产商与经销商的利益关系方面找到恰如其分的平衡点,需要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汽车制造领域的经营主体众多,无数中外厂家同台竞技激烈比拼,需要专心致志轻装上阵,除个别特殊厂家外,大多不可能离开经销商而自谋直销,那样将导致其分心分身入不敷出。
    当前,随着政府推出的车辆废旧购新补助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回暖对车市起到明显的拉动效果,厂商之间的价格战有望得到缓解,有专家预计年末车市将进入持续走强的良好态势,这有利于厂家减轻对经销商的压力传导。但归根结底,双方如何通过互谅互商探索建立公平合理的合作机制,这个课题已经摆在面前。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