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9-30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美瞳市场潜力巨大规范发展迫在眉睫 |
|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282 |
|
|
|
|
|
|
据《法治日报》报道,近年来,隐形眼镜作为人们甩掉框架眼镜的“神器”备受青睐,而其中的装饰性彩色平光隐形眼镜——美瞳,更是时尚达人的“宠儿”,线上线下销售火爆,市场规模快速攀升。隐形眼镜作为直接覆盖在角膜表面的特殊产品,与眼部健康息息相关。然而,许多消费者陷入“隐形眼镜等于美妆产品”误区,殊不知,隐形眼镜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当前美瞳市场乱象不一而足,过度宣传、表里不一、真假混卖等问题亟待关注。 2012年国家出台新规,将装饰性彩瞳纳入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行业开始走向正规化。2015年开始,天猫开放美瞳销售,美瞳行业迎来快速增长。多年来,日韩进口产品在国内美瞳市场占据主流,但近五年国货美瞳登上主流舞台,新电商等线上渠道更成为国货美瞳主战场。我国现有2258家美瞳相关企业,其中约34%的美瞳相关企业成立于3-5年内,约46.9%的美瞳相关企业成立于5-10年内,仅约1%的美瞳相关企业成立在10年以上。 美瞳是小众行业,但其逆市增长以及高利润引发众多聚焦与看点。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1年美瞳市场规模从42亿元增长至28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6%。据预测,2025年中国美瞳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当前美瞳高利润不是秘密,博士眼镜2023年财报显示,隐形眼镜类目的价格毛利率达40.19%,而在2021年这一数据是55%。 美瞳作为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相当严格,美瞳生产企业需要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经营此类产品的商家需要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但现实中,美瞳相关厂商在制造、宣传和销售等环节存在种种不规范操作,如一些并无资质的厂家,同样在生产、销售相关产品,多地也都曾查处过相关案例;一些直播电商,动则打出“某某明星款”的广告以吸引消费者,而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一些消费者投诉,购买的美瞳型号并没有相关医疗器械备案,甚至与广告推销款式有出入等等。 整治乱象、规范发展,是美瞳行业健康持久的基础。当前,应加强行业治理,严格美瞳企业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管理,多家企业共用一证的现象应及时叫停;加强市场监督,严惩真假混买、表里不一等市场乱象;加强广告宣传的监管,杜绝过度宣传、虚假宣传甚至诱导宣传等;加强销售平台对美瞳行业的审核、规范与引导,引导激励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与规范。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美瞳产业发展及消费者洞察研究报告》,今年上半年电商平台美瞳品类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24年上半年,天猫平台的美瞳品类销售额就超过20亿元,抖音平台销售额也超过10亿。美瞳行业强势增长之主因,来自于其深受年轻消费群体的喜爱,吸引了大量追求美观和个性化的年轻人。另外,我国美瞳市场渗透率为7.5%,低于日韩20%的水平,远低于欧美国家30%以上的水平。这意味着我国美瞳市场蕴藏巨大增长潜力。可见,加强行业治理,是美瞳行业持续增长的当务之急,更是该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之基本所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