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9-23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世界技能大赛上何以刮起“中国风” |
|
作者:
■孔德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84 |
|
|
|
|
|
|
36枚金牌、9枚银牌、4枚铜牌……在刚刚闭幕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以超群的实力与绝伦的表现,雄踞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团队总分世界第一,其中数控铣项目更是实现金牌“五连冠”,在全球技能界再度刮起了一股“中国风”。 世界技能大赛素有技能界“奥林匹克”之称,是各国职业技能人才切磋比拼的擂台。从创意艺术到建筑技术,从制造工程到信息通讯,中国代表团在众多项目中摘金夺银,展现了中国技能人才在各领域的高超技艺和创新能力。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中国职业技能教育厚积薄发的结果。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大批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力支撑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也正是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其作为选择的目标,并加速走向世界技能舞台。 中国代表团本次在世界技能大赛载誉而归不仅是对选手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整个社会的示范和激励,让更多人看到了职业技能发展的广阔前景与无限可能。过去,职业教育“没前途”、是“差等生”的无奈之选等论断充斥舆论场。随着职业技能人才的批量涌现,媒体宣传、政府表彰的持续跟进,公众的刻板印象也潜移默化地被打破,对技能人才的认可度不断提升。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激发了更多人投身技能学习的热情,为技能人才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后盾支持。应该说,重视职业教育与公众观念转变,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共同推动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 中国代表团在本次大赛中尽显风采,还离不开产教融合的深入实践。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坚持需求导向,紧贴社会、产业、企业多方需求,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实战平台,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另一方面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尤其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职业,大力培养和输送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了企业、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双元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任重道远。弥补国际化技能人才短板,就要保持开放态度、博取各国之长。中国代表团通过参与国际技能竞赛,不仅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水平,也促进了与国外同行的深度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更有“国际范儿”,还要瞄准全球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发展在线国际教育平台,鼓励多元文化交流互促。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技能人才将在国际舞台上继续自强不息,为国家争光,为梦想加冕,为技能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