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9-23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取消“普宅/非普宅标准”助力“好房子”建设 |
|
作者:
■鞠实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04 |
|
|
|
|
|
|
中共北京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发布。其中提出,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建立符合首都特点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健全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政策机制,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住房保障作用。优化房地产政策,适时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优化商品住宅用地交易规则,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 这一政策的明确落地,无疑是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又一项叠加利好,不仅有助于降低购房者置业成本,推动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更是对“好房子”建设的一次有力助推。 长期以来,普通住宅与非普通住宅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分化,增加了购房者的负担。这种划分主要基于面积、价格等硬性指标,导致许多优质房源因面积或价格稍高而被归为“非普通住宅”,从而在交易过程中面临更高的税费和首付比例。这不仅限制了购房者的选择空间,也增加了其经济压力。 取消“普宅/非普宅标准”,意味着在税费缴纳等过程中,非普宅与普宅将执行同等要求。这一变化有助于降低购房成本,使得原本被定义为“非普通”的住宅也能享受到税费优惠,从而有效降低改善型购房者的经济压力。同时,这一政策也有助于简化交易流程,提高市场效率,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 对于房企而言,取消“普宅/非普宅标准”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它有助于房企更加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和定价策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这一政策也有助于降低房企的开发成本和风险,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土地增值税方面,由于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划分不再存在,房企在开发过程中将不再受到这一因素的制约,从而更加专注于产品的品质和创新。 此外,取消“普宅/非普宅标准”还有助于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它有助于消除因面积等差异带来的税费壁垒,使得市场更加公平、透明。同时,这一政策也有助于引导市场回归理性,避免过度炒作和投机行为的发生。从长期来看,它将有助于构建健康、稳定的房地产市场环境,为“好房子”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当然,取消“普宅/非普宅标准”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相关部门、房企和购房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和调控,确保市场的平稳运行;房企需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定价策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购房者需要理性看待市场变化,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购房决策。 同时,也需要看到取消“普宅/非普宅标准”可能带来的挑战和风险。例如,部分优质房源可能被纳入普通住宅范畴,引发市场价值重估和价格上涨预期等。因此,在取消标准的同时,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建设,及时发现和应对市场异常波动和风险。 总之,取消“普宅/非普宅标准”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政策举措。它不仅有助于降低购房者置业成本、推动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和“好房子”建设,还有助于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前不久,山西省也出台了类似的规定,期待更多地方能够根据实际实时跟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舒适的居住环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