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09-18
2024-09-18 第08版:八版 【字体】大 |默认 |
东营市东营区工商联:

村企“联姻”共奏振兴曲

作者: ■聂准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76

    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工商联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工作有关要求以及全国工商联关于“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工作部署,助推共同富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
    “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以来,东营区工商联结合区情实际、创新工作路径,探索出一条“一企兴多村、一业兴多业”的村企共赢之路。
深化上下联动 助力全面振兴
    东营区工商联以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健全完善区工商联牵头、部门协作,基层组织搭台、商会和民营企业广泛参与的“万企兴万村”行动工作模式,构建起村企牵手共赢大格局。
    在区级层面,厘清镇街需求清单,采取“一会帮一镇、多会帮一镇、一会帮多镇”的形式,推动商会与镇街结对,综合运用产业帮扶、投资帮扶、人才技术帮扶、公益帮扶、文化帮扶等方式,助力镇街增强发展动力和联镇带村能力。
    在村企层面,综合村情、民情以及企业情况,制定村企结对共建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建立镇、村、企三本台账,确保政府精准指导、村企精准对接、项目精准落地,实现村企结对全覆盖。
    截至目前,东营区共有286家企业(商会)结对162个行政村,累计争取和投入各类帮扶资金3.7亿元,发展产业项目170个,惠及农户1.6万户、5万余人,一镇一特产业加快起势。
探索模式创新 提升工作质效
    创新合作机制。东营区工商联完善“1+N”模式,“1”即1个合作共赢点,“N”即多种合作模式,推动村企建立合同契约联结、生产要素融合、互利共赢发展机制。采取“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密切企业与村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做足做实特色产业发展的文章。
    截至目前,已确定城南都市农业公园、龙居“黄河粮仓”等全区“兴村”项目170个,认定区级以上典型项目17个、典型企业8家。
    创新载体助力。东营区工商联联合东营莱商村镇银行、东营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布特惠金融定制产品14种,在试点村镇推出“幸福积分贷”产品2个,对特色产业合作重点项目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今年累计发放涉农贷款2.3亿元,让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更有底气。
    创新企业服务。东营区工商联建立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主动靠前服务、精准施策,为企业解决用工、土地、金融等方面难题,先后走访会员企业2000余家,协助企业解决问题37余件。
持续赋能增效 激发产业活力
    深化园区赋能。东营区工商联将“工业化”理念引入农业生产,发展培育品牌农业、智慧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特色产业,以“一个园区”带动一个片区。牛庄镇规划建设万亩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通过建园招商、集聚要素,争取上级资金1.46亿元,撬动黄河口兰花谷、蓝海逸园等总投资17.48亿元的8个项目落地投产,设施农业面积总量突破80万平方米。
    深化企业赋能。实施“企业+经营主体+农户”发展模式,链接企业通过建设生产基地、提供科技支持、升级品牌包装等,激活一批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六户镇促成贝德丰、金稞、青创优品等企业与本土合作社牵手发展订单农业,流转土地5000余亩,建设葡萄标准化种植基地、晴空里草莓、阳光李果蔬等项目,实现农业生产成本降低10%,亩产效益提高15%。
    深化商会赋能。东营区工商联按照“一商会一品牌”,鼓励各商会构建多元化特色载体,吸引会员企业等广泛参与,带活一片产业、富裕一方群众。龙居镇商会打造“共富工坊”,引进肉丸制作等7个能人团队入驻,免费培训群众750人次,带动群众就业300人,预期收益500余万元。
    乘着“万企兴万村”行动的东风,东营区工商联正不断聚拢的智慧与力量,在一个个蕴含无限潜力的乡村大舞台上,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