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9-18 第08版:八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创新模式 赋智赋能 |
——中国农业银行驻村帮扶纪实 |
作者:
■席昱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92 |
|
|
|
|
|
|
在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五公镇邹村,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或外出务工,2018年开始,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总行”)对该村驻村帮扶。几年来,农总行驻村工作队,根据饶阳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的工作要求,结合《饶阳县“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方案》,积极探索适合本村的产业发展方向,扎实做好资金、项目、人才、消费等帮扶措施,闯出了一条产业带动、村户增收的新路子。 赋智赋能 提升农户致富能力 依托饶阳县“中国设施葡萄之乡”和“中国蔬菜之乡”这两张全国驰名的名片,农总行决定以“赋智赋能”入手,“出钱让你学,借钱让你种”鼓励村民发展设施种植,提升农户棚室种植技术,努力实现种植人才“本村化”。 在农闲时间组织“聚心·邹村大讲堂”进行农业种植技术培训。根据农户种植的具体情况,在县工商联的支持下,邀请县内蔬菜种植技术员来村实地指导,解决农户在田间地头遇到的技术难题等,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培训活动。6年来,无偿投入培训资金50余万元、培训人次达2500余人次。 此外,农总行瞄准活动目标,发挥融资优势,帮助农户致富,解决建棚资金困难。邹村脱贫户郭连磊就是受益者之一。他看着村里的其他种植户都种上棚、挣了钱,郭连磊也想种棚,可是没有资金。经过邹村党员代表大会审议、村党支部的推荐和农业银行的审批,不到一周的时间,郭连磊就拿到了30万元的贷款,解决了建棚、买苗的资金问题。 现在的郭连磊,自家拥有4个设施果蔬种植棚,每年的收入近20万元。郭连磊总说:“这农业银行的贷款帮俺种上了棚,孩子们也都考上了好大学,有了好工作,俺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建设光伏电站 开辟集体增收新路径 解决了农户的收入问题,工作队又想起了“兴村”的新路子。邹村地处冀中平原、属于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光照资源较为丰富,比较适合建设光伏电站。农总行驻村工作队多方调研联络,在充分了解光伏技术发展趋势后,向农总行提出帮扶项目申请。无偿捐赠项目资金250万元,用于邹村发展跟踪式光伏发电产业。2019年和2021年,先后建造装机容量145.6kWp的“双轴跟踪式光伏电站”和装机容量312kWp的“单轴跟踪式光伏电站”两期项目。截至目前,邹村的“发电向日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00余吨、节约标准煤近300吨。 光伏电站的建设,有效破除了村集体无长期稳定收入、增收困难等局面,也为农村践行“双碳”政策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邹村样板”。 创新合作模式 助力村企双赢 20世纪80年代,邹村出现一些线缆生产加工户,成为该村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多年来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更新落后等因素,影响线缆企业的发展。农总行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与村委和企业共同研究,提出“农行支持、村委购置设备、企业租赁、村企共建”的思路。 农总行支持村集体60万元,由村集体采购先进生产设备,以租赁的形式出租给企业使用。共更新设备3台套,线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3至4倍,也解决了更换设备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同时还可以为村集体每年增加5万元的租金收入,走出一条村企双赢的路子。 目前,全村线缆相关上下游企业超过50家,每年产值可达到7亿元,可为村内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已初步形成了邹村线缆产业集群。 农总行自2018年以来,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先后派出2任驻村第一书记,以产业振兴为基础,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造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获得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和村民的广泛赞誉。农总行共计投入无偿捐赠资金650万元,建成7个带贫项目,带动6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助力邹村实现村集体年收入70万元;农总行累计投入有偿捐赠资金近5000万元,实现了邹村由贫困村向脱贫村再向产业振兴村的转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