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9-18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民宿行业发展呼唤匠心独运的精神 |
|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65 |
|
|
|
|
|
|
据报道,民宿遇冷成为今年暑期旅游市场的一大特征。单价是平常的一半,客流大幅减少,似乎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在华东一个旅游度假区周边,数量曾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增长的民宿,近几个月迎来一波转让潮;在大理,民宿住不满是普遍现状,在社交平台上很多民宿主理人都在发帖感叹生意难做;三亚民宿从业者称,今年行情确实比较难,有民宿房价从500元降到180元,重庆一位民宿经营者表示,眼看中秋将至,但预订量还不足去年同期的10%,恐怕今年连回本都不够。民宿真的遇冷了吗? 有数据显示,民宿行业在2024年“五一”假期的平均入住率为64.1%,略低于2023年的65.7%;平均房价(ADR)显著下降,从499.4元降至414.1元,下降幅度达到17.1%。可见,当下民宿行业热度有下降趋势。 近日“年轻人为何不再为民宿买单”的话题登上热搜。笔者认为,结合当前社会整体的消费趋势,应理性看待当前民宿行业遇冷的话题。据新京报贝壳财经发布的《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2024年青年消费者已成为带动消费的中流砥柱,但青年消费趋势之一即“智性脑”、热衷比价、爱买平替、务实基础上求新求变。换句话说,年轻人消费如今变得越来越“精明”。据QuestMobile数据,当前新中产人群规模扩大,但消费逐步回归务实和理性。前不久中国奢侈品电商第一股寺库退市,奢侈品遇冷,也从某种角度反映出人们消费理念与行为的变化,即理性消费、追求高性价比、钱都花在“刀刃”上将成为大众消费趋势。人们只愿意为值得的事物买单,在这样的消费大趋势下,部分民宿遇冷也在情理之中。 当前民宿遇冷,也反映出行业发展存在瓶颈,包括行业饱和度增加、竞争加剧、同质化发展。据千际投行行业研报《2024年中国民宿行业研究报告》,民宿行业的产品同质化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创新与发展的主要障碍,许多经营者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特的品牌定位,往往选择低成本的装修,简单复制其他成功案例,导致大量民宿在设计风格、服务内容甚至房屋布局上高度雷同。上述行业研报显示,2023年中国民宿市场规模已经突破300亿元。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我国现存民宿相关企业16万家;2024年前8月新增企业3万余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15%。在饱和度与同质化的双重压力下,民宿需要不断创新、提高性价比,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当前民宿遇冷,特别是价格下滑,也是民宿市场的一种理性回归,相比一些天价民宿,性价比高的酒店就会成为人们的替代选择。在规范管理方面,酒店具有相对优势。而民宿在卫生与规范化管理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宿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该条例明确了民宿营业场所需要遵守的健康安全法律法规。这对民宿行业来说,将意味着全新的发展机遇,有助于民宿行业进入良性竞争和高质量发展阶段。 事实上,创新不仅是科技制造以及文化产业等的灵魂,也应是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灵魂。未来民宿产业要实现创新突破,必须进一步细分市场,差异化、定制化、精准化、个性化是其发展方向。笔者认为,民宿行业亦须具备匠心独运的精神。 民宿行业不仅带着共享的天然属性,也兼具文化创意的特点,更具有多产业融合的特征。当前民宿行业并非完全遇冷,而是冷热不均。据途家民宿发布的2024年县域房东报告《县城里发现宝藏中国》显示,县域民宿正成为我国民宿行业的新生力量,县域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超三成,县域房东在途家平台上以每年超两成的速度增长。相比城市民宿,县域民宿可以根据所在地文化提供特色体验。据调研,70%的县域房东表示愿意提供特色服务和体验,如采摘、捕鱼、挖野菜等。县域民宿热也给我们带来启示,即追求品质体验、不断创新,这些都是其匠心独运的表现所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