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9-02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坚守正道创新局 共铸文产新篇章 |
|
作者:
■王国兴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2901 |
|
|
|
|
|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余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在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长河中,文化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面对全球化浪潮和科技进步的双重挑战,在推动民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同时开创文化产业之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守正创新是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双翼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不畏挑战并勇于接受新事物,以多元文化汇聚成新文化,这是以守正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程,辉煌的五千年文明沉淀,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底气,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所在。 守正,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之根本,传承历史之精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确保文化发展的方向性。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文化产业在创新过程中,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弘扬民族精神,展现五千年文明智慧。 创新,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商会在担负文化强国的使命上,“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这就要求商会敢于突破传统束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引领潮流的文化产品。 民营文化产业应充分发挥创意和创新能力,开发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产品和服务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既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文化价值。 民营文化产业的崛起与挑战 近年来,民营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确保民营文化产业在守正创新中健康发展,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展现了强劲的复苏和发展态势,其中,民营文化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腾讯文旅共同发布的《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回望报告》和其他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不均衡现象。2023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表现出较强的韧性。不同文化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现象变得更加明显,例如演出市场的热度空前,带动了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产业的显著增长。 数字技术的驱动作用。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非常突出,文化新业态成为最活跃、最具成长性的力量。例如,与互联网服务和数字内容相关的领域如游戏、网络视听等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数字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极大地提高了创意、影视、娱乐等行业的生产效能。 文化消费的强劲恢复。文化消费在2023年显示出强劲的恢复势头,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显著增长,这反映了文化产业的市场潜力和民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 文旅融合的发展。文旅融合的内涵和领域不断拓展,例如“贵州村超”“相约看展游”“美食攻略游”等新业态成为文旅新时尚,显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文化产业对城乡发展的赋能作用。文化产业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等方式,探索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在政策扶持下,各地村超、村BA、村晚等文旅热点不断涌现,增强了地方文化品牌价值,促进了文旅深度融合,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2023年贵州榕江“村超”赛事期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34亿元,农特产品销售额4.01亿元,同比增长57.92%。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民营文化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等。 对于如何确保民营文化产业在守正创新中健康发展,政府已经提出一系列对策和建议。这包括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高数字文化产业的质量和效益、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的来说,中国的民营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中展现了巨大潜力,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和创新的多重挑战。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努力寻找合适的路径,以确保这一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探索实践共铸商会新篇章 2023年,各地高效统筹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各项政策显效发力,“文旅消费热”助力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2022年的6.9万家增长到约7.3万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9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2%。在9个文化行业中,除文化装备生产行业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其余8个行业收入均比上年增长,其中,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投资运营、新闻信息服务、文化传播渠道、内容创作生产5个行业营业收入大幅增长,增速分别为63.2%、24.4%、15.5%、11.9%、10.7%。 商会作为连接政府、企业、市场的纽带,为民营文化产业提供了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市场拓展等全方位的支持。面对挑战,商会积极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充分发挥商会在推动民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商会还致力于构建合作平台,促进文化产业内部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沙龙课堂等活动,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与交流,为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智力支持。 商会作为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商会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在这个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新文化的过程中,商会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整合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着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同时,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守正道,勇于创新,这就要求商会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和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遵循“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即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把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结合。同时,要敢于创新,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和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是民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商会应该积极响应号召,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系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研究中心主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