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09-02
2024-09-02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医美行业规范发展需多管齐下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570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8月28日消息,对于全国政协委员肖苒《关于规范医美直播业态的提案》,国家卫健委从持续规范医疗美容行业、鼓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开展权威健康科普等方面予以答复。
    国家卫健委称,近年来,该委一方面联合多部门开展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另一方面要求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范医疗广告审查、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查处未经批准和篡改《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内容发布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同时,指导各地将日常医疗监督工作中发现的涉嫌虚假违法医疗广告案件线索,及时以书面形式通报市场监管部门。对市场监管部门移送的发布虚假违法医疗广告情节严重的医疗机构,依法依规进行处罚。
    当前,医美行业以直播、短视频为代表的线上营销正成为过度营销、夸张宣传的重灾区,但事实上医美行业乱象不仅仅是这些。近日,新华网连发三文批评医美行业乱象,即《“黑医美”下沉县乡的苗头不容忽视》《小心“轻医美”成为风险“重灾区”》《用“容貌焦虑”诱导青少年,必须制止》。特别是最后一篇言论指出,在医美广告、网红博主等商业推手的助力下,用“整容要趁早”“美了,运气会好”之类的话术,向青少年传播“容貌焦虑”;医美低龄化趋势令人担忧,必须给“容貌焦虑”降降火了。
    据多家媒体报道,医美乱象主要有“黑医美”没有营业执照、缺乏医疗资质,主刀医师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甚至主刀者没学过医,耗材通过微商买等,即存在非法医疗机构、非专业医师、非合格产品等情况。医美常用药品正规渠道购买价格普遍在2000元以上,但“微商”等渠道销售的仿制药可以低至几十元。可见,除了过度营销、夸张宣传以外,“黑医美”、假冒伪劣医美耗材危害性更大,亟待加强监管。
    数据显示,2023年,仅上海市消保系统就受理美容、医美等相关投诉9773件,其中“轻医美”服务水平良莠不齐问题突出。今年以来全国有多地查处涉及医美的相关案件。但查处只是事后纠偏,对于医美行业发展来说,事前治理、防范危害更显重要。
    前不久,德勤中国联合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等发布《中国医美行业2024年度洞悉报告》提出,中国医美市场在2024年有望继续实现约10%的增长,且未来四年预计增速保持在10-15%左右,展现出医美行业的巨大潜力与发展空间。报告显示,91%的医美需求者在2023年维持或增加了医美消费金额,这表明即便在经济波动的背景下,人们对美的追求并未减少;65%的中高收入需求者在2023年选择了嫩肤美白类光电项目,而41%选择了祛皱/抗衰类光电项目。
    医美行业要想健康可持续发展,规范医美市场秩序非常必要。对于医美乱象,加强整治是一个方面,从长远来说,医美行业规范发展还需多管齐下。如加强医美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改变法律滞后的现状;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加强行业职业资格管理,细化对“黑医美”的认定与惩治;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处理相关医美事件,积极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促进医美行业不断规范提升;对于医美耗材,更应加强市场监督与管理,加大打击假冒伪劣的力度;对于过度营销、夸张宣传、低价营销等现象也应多平台协同,规范市场管理、加强引导监督,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此外,应加强对医美知识以及美学思想的科普,防范类似“标准脸”这样的概念扭曲人们的审美观。
    对于医美行业,还须引起重视的是医美消费贷乱象,即以低息吸引消费者、诱导办理高息贷款,以至于一些消费者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背负高额的“美容贷”。2021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停止播出“美容贷”及类似广告的通知,要求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机构、平台一律停止播出“美容贷”及类似广告。但“美容贷”乱象仍未根除,其根源还在于其高利率背后的高收益。
    整治医美行业乱象是必要而迫切的,但医美行业规范发展还需多方协同,多管齐下。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