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08-28
2024-08-28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十年树企业,百年树品牌 助力龙江“老字号”创新发展

作者: ■沙育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720

    202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明确提出挖掘中华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潜能。进一步挖掘“老字号”的消费潜力,对培育和壮大消费新增长点,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据商务部数据,全国现存并通过复核的“老字号”品牌共1461家,年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显示出“老字号”对增强消费能力的重要带动作用。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的秋林、世一堂、老鼎丰、正阳河、华梅、马迭尔等一批“老字号”品牌做成了大产业、打开了大市场,这些叫得响的“老字号”品牌备受青睐,成为受消费选择的关键就是历史悠久、货真价实、质量过硬,“老字号”企业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是黑龙江省的宝贵家底,也是黑龙江省的骄傲,随着企业稳步发展和厚重的品牌效应,为国家和黑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包括黑龙江省很多的“老字号”企业未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一些“老字号”被新品牌所淹没,还有一些因经营管理不善被“摘牌”,甚至被扣上“老、旧、土”的帽子。据商务部有关统计数据,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各行业曾有“老字号”商家约1万家,至今仍在经营1千余家,几十年的时间就有约9成的“老字号”品牌退出历史舞台。究其原因,主观上,主要是这些“老字号”企业经营管理的思维模式陈旧,存在惯性和惰性,产品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的动力、能力不足,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作坊式或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相较于现代企业,缺乏社会资本、管理团队、营销策略等方面社会资源市场化运用的战略思维与执行方式。客观上,一是时代变迁中的经济制度改革、企业所有制变革等政策因素给“老字号”企业可持续经营发展带来挑战;二是改革开放后,新兴民营品牌、外资品牌等快速进入市场,逐步占据了“老字号”原有的市场份额,“老字号”品牌影响力日渐衰微;三是产业技术进步和科技革命对传统生产工艺带来巨大冲击,缩短了产品创新周期,对“老字号”产品形成替代效应;四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老字号”的核心门店在城市商业空间变迁中失去竞争优势。随着内外部多重因素冲击,大部分“老字号”企业缺乏与时俱进的变革与创新,经营发展面临存亡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做好“老字号”改造升级工作,让老树发出新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出台,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的意见》,从加大“老字号”保护力度、健全“老字号”传承体系等方面提出多项意见。黑龙江省也出台《关于改造升级“老字号”企业的若干意见》、“工业振兴20条政策措施”、“民营经济振兴发展45条”,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明晰了方向、增强了底气、带来了机遇。站在高质量发展起点上,面对新市场、新业态和新消费群体,“老字号”企业应紧紧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自身底蕴,保持品牌活力,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脉搏,拥抱新兴技术,增强创新动能,增强机遇意识,跟上时代步伐,在守正中创新,在发扬好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消费场景,焕发新活力,进一步提升“老字号”文化内涵和供给品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此,对历史悠久、质量上乘、经营管理确有困难的“老字号”企业和品牌,有关部门应深入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高举精神旗帜,坚定“老字号”文化自信。文化是“老字号”守正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和魂。个别“老字号”在探索创新发展中,重新潮轻传统,重营销轻品质,重利益轻责任,反而加快了消亡。每个“老字号”都曾经在各自领域成为引领发展的品牌,尽管不同“老字号”有着各自的核心产品和服务,有着各自的传承故事和地域特征,但在所有“老字号”的成功背后,都凝结着几代民族工商业者共同的精神文化,那就是艰苦创业的企业家精神、追求卓越质量的工匠精神、重视商业信用的诚信精神、勇于探索实践的创新精神以及“义利兼顾、以义为先,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光彩精神。这些共同的精神文化成就了“老字号”真正的金字招牌,是迈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坚守的文化根基,也是带动更多经营主体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旗帜。因此,必须引导“老字号”在核心文化层面凝聚共识,形成共鸣,擦亮“老字号”文化底色,树立起“老字号”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旗帜,通过坚定文化自信,促进“老字号”持续健康发展。
    强化质量建设,构筑“老字号”发展护城河。发展“老字号”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附加高质量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产品、技艺和服务。尽管有各级政府的品牌认定和扶持政策,但最终决定“老字号”发展的仍是市场,是老百姓的消费选择。质量是“老字号”品牌的生命,“老字号”品牌享誉国内外背后离不开质量的支撑。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直面“老字号”发展中的历史遗留体制机制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优化激励机制,将引进外部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同激发内部动能并举,提高“老字号”经营管理水平;升级营销模式,从品牌联名到跨界推新,充分挖掘年轻市场,从产品研发、创新营销模式等方面着手,开拓资本市场,紧跟市场消费步伐,营造消费新场景,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推动“国潮”走向世界;以消费者为中心,在新科技条件下,围绕百姓消费理念研发设计产品和服务,优化生产工艺,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更好发挥“老字号”在质量强国战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数字经济为“老字号”的赋能作用。“老字号”的辉煌历经了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其管理、生产工艺、产品和服务等取得的成就具有显著时代特征。创新是“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活力之源。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牢牢掌握“老字号”品牌发展命脉。我国已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老字号”要提高创新发展水平,在数字经济时代引领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加大数据要素在生产经营中的投入,发挥数字经济助力“老字号”创新增量器作用,实现高水平数实融合,铸就创新发展能力。一方面,在供给侧加快数字“老字号”建设,应用数字技术优化企业决策、组织以及生产流程,提高管理和生产效率;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云端“老字号”,实现“老字号”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在消费端加快全渠道数字服务能力建设,提高“老字号”消费洞察力,积极探索短视频平台、社交网络、内容电商、直播电商、聊天机器人等新媒体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应用,抓住数字时代发展机遇,突破传统营销和渠道限制,创新与消费者互动方式,积极拓展“老字号”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
    讲好“老字号”故事,提升品牌塑造和保护能力。“冷资源变成热经济”是我们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取得的巨大成效,人造月亮、热气球、交响乐团、鄂伦春族驯鹿表演……让哈尔滨频上热搜。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和启示。冰雪旅游成为顶流,与我们“上下同欲”讲好龙江冰雪故事、讲好冰雪大世界这个“老字号”品牌的故事而言是个重要的契机。促进黑龙江省“老字号”创新发展,也需要讲好“老字号”和优秀企业故事,形成关心、鼓励、支持“老字号”发展的良好氛围,使“老字号”增值增效。进一步加快“老字号”档案数据库建设、开办专题电视栏目,推出各类视频、宣传片,推介“老字号”的历史文化,通过建立“老字号”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文字、多媒体等多维传播手段,加强对“老字号”传统手工技艺、发展史料和实物的收集、整理和宣传工作,推动人气升级,增加关注与流量。不定期举办“老字号”产品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字号”联展联销主题活动,开展龙江“老字号”、龙江工匠传承高峰论坛等活动,宣传和推广龙江“老字号”。强化品牌保护意识,“老字号”企业和“老字号”品牌持有人应积极收集、保存代表历史传承的档案、实物、资料以及在生产、服务中形成的具有责任追溯、司法证据等价值的文件、原始记录和电子数据,为独特技艺的传承及相关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建立“老字号”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快速维权通道和商标预警制度,打击侵犯“老字号”商标权等不法行为。
    实施“老字号”质量品牌战略,十年树企业,百年树品牌。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正为龙江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带来新的宝贵机遇。立足当下龙江“老字号”品牌逐渐展现出新的活力与自信,正是龙江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缩影。展望未来,希望在各部门共同推动下,提升龙江“老字号”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百年老店”持续涌现、树起更多“老字号”、树起更多“金字招牌”。支持黑龙江省民营企业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老字号”产品质量、提升品牌价值,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鼓励民营企业争创“政府质量奖”,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老字号”品牌。
    (作者系黑龙江省工商联一级巡视员、直属商会党委书记)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