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8-28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青少年模式”叫好不叫座是平台升级契机 |
|
作者:
■龙敏飞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105 |
|
|
|
|
|
|
暑期,许多家长为孩子沉迷网络不能自拔而发愁。据报道,2019年就已推出的“青少年模式”,却很少有家长使用。在《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就曾指出,“青少年模式”自2019年推出以来,使用率偏低,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人不到五成,实际运用中还有改进升级的空间。 如今,未成年人接触手机、网络等,早已是现实常态。《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7.2%,其中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1%,其他各学龄段的互联网普及率均超过99%。因为接触网络的未成年人越来越多,对他们接触的内容进行一定的约束与限制,确保他们不会“网络成瘾”,确保他们接触的内容“安全健康”,应真正从梦想照进现实。 很多平台都推出了“青少年模式”。这样的制度设置,初衷良好,就是为了更好地确保青少年们的“上网安全”。遗憾的是,这一模式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处于“叫好不叫座”的一种局面。原因不外乎两个,第一,所谓的“青少年模式”设置太过武断,一刀几乎“切”掉了所有,只剩下很简单、适合低龄儿童的一些动画片等,无法满足青少年的上网需求;第二,“青少年模式”很容易被解锁,只需要输入非常简短的密码,或者回答一个简单的计算结果就可以解锁,所谓“家长权限”处于“形同虚设”的状态。 设置“青少年模式”的良善初衷无法照进现实,便意味这一模式的价值与意义大打折扣。要想“青少年模式”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对其进行“升级”。一方面,可从“白名单”制度转成“黑名单”制度,对“禁入类型”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其安全,适合未成年人观看;另一方面,国家标准应该及时建立,设置一个“基础套餐”,各大平台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筛选”。同时,相关制度的完善和标准的制定,都应让家长代表、老师代表以及有教育学、心理学等行业的专家参与起来,而不能仅仅依靠平台单方面的作为。 这方面,顶层设计也有推进的积极信号。2023年,国家网信办研究起草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实现软硬件三方联动,方便用户一键进入模式,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这样的做法,就是对现实情况的积极应对,也是给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网络环境的必须之举。 总之,“青少年模式”叫好不叫座的状况,也是各大平台升级优化的良好契机。我们期待相关的科学指南能趁早出炉,让“青少年模式”叫好又叫座,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更加安全的天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