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8-26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通过产业升级进步消弭汽车价格内卷 |
|
作者:
■李富永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44 |
|
|
|
|
|
|
8月21日,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二季度业绩报告,披露其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为64亿元。有媒体以此推算,小米汽车单车亏损超6万。相关话题引发关注。 其中有人对小米汽车以亏损价格销售表示难以认同。比如极越汽车公关负责人徐继业在其朋友圈发文称,“每台车亏6万,亏那么多你还卖那么多干嘛”“放在以前这就叫作倾销”…… 虽然徐继业的观点只是在朋友圈中发表,只代表个人意见,但目前国内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车市场各厂家几乎都陷入了被称为“内卷”的价格战,这是客观的事实。许多厂家并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某家企业的汽车产品价格偏低或者降价幅度突出,自然会惹同行不高兴。 但中国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打价格战的现象,到底能不能称作倾销?笔者感觉还到不了这个程度。一方面,业内目前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另一方面,经营主体众多,但每一家市场份额都很小,谁也不可能通过倾销挤垮同行形成市场垄断局面。此起彼伏的价格战,的确是让不少厂家颇有微词,但并非所有厂家都对现在的价格“内卷”持否定态度。不仅小米宁可亏本也要挣市场份额,而且比亚迪也在贯彻薄利多销的策略。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是由不同主体所处的不同市场位置所决定的。 先说小米,小米汽车为什么以亏损价格销售?小米汽车掌舵人雷军回应称:“造车很苦,但成功一定很酷!小米汽车还在投入期,希望大家理解。”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更具体地解释了原因,一是目前小米汽车规模还比较小,汽车是典型的需要规模经济的行业;二是小米汽车第一辆车的投入非常大,成本的消化还需要一些时间。相信随着未来规模的不断提升、产能的不断挖潜、交付能力的提高,小米汽车的亏损会进一步收窄。 再说比亚迪,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认为,“卷”是一种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拥抱、参与“卷”,在竞争中打造世界级品牌。竞争才能产生繁荣,在竞争中不断优胜劣汰,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企业不必焦虑,只有积极拥抱,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在竞争中走出来。 王传福这样想,他领导的比亚迪也这么干。以腾势N7为例,本来就是比亚迪旗下主打豪华路线的车型,老款售价区间30.18万-37.98万,定价可不低。但新款N7刚一亮相,起售价直接砍到23.98万,顶配32.98万,降幅近7万。原来跟他一个价位的同行,肯定也不舒服。比亚迪为什么能这样?关键是有能力。比亚迪是新能源汽车企业中的翘楚,无论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居于行业最前列,所以有这个底气。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除部分高端品牌外,新能源汽车价格将出现不断下探或者性价比不断提高的趋势,但这并不能解释眼前的价格战。眼前的价格战其实是经营主体分散、总投资规模大、产能短时间内过剩导致的。由于市场需求的增长并未跟上产能的扩张速度,导致部分车企面临库存积压、销售不畅的困境。为了消化库存、提高市场份额,车企不得不采取降价促销的策略,从而引发了价格战。 价格战不能是唯一的竞争手段,却是短期产能过剩的状况下企业首选的竞争渠道,这将有助于汽车行业的洗牌和整合。当然,整个行业的升级和进步,仅仅停留在价格竞争上是不可取的,还需要推动整个行业优化组合,促进整个行业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要推动企业主体集中度的提高,促进企业之间合作与协同程度的提高,通过行业总体水平的提高,各品牌在产品质量、性能、智能化等方面形成各自显著特征并拉开距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