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8-19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以产业聚合力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
|
作者:
■陈帅坤朱丹廖祥龙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738 |
|
|
|
|
|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产业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以产业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要深刻认识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一方面要树立系统观念,多措并举加强规划、整体把握;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打造产业聚合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高效发展。 产业发展助力乡村 全面振兴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正当其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产业兴旺位于首位,产业兴则百业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这对于进一步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坚持产业兴农,乡村产业新功能不断拓展。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累计创建3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509个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为进一步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相关部门积极落实中央部署,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 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挑战不容忽视。一方面,乡村产业经济各地差异化较大,整体发展偏弱。从产业结构来看,绝大多数乡村产业形式单一、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间融合发展程度仍偏低。从产业规模来看,当前我国农村仍以传统的小农生产为主,乡村企业小而分散,大多乡村仍遵循传统的经营模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化农业企业经营模式尚未普及,乡村集体经济整体产业规模偏小且单一。从发展机制来看,大多数乡村产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且政府、龙头企业及社会各界力量的沟通有限,难以形成产业发展的长效助推机制。另一方面,乡村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规范性不强,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我国乡村大多数仍存在乡村集体经济产权不清晰,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体制相对落后,集体经济管理不足,经营规范性不强,年轻人才、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多措并举推进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以产业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是涉及全局的一盘大棋,也是一个全新课题,要有全面规划,整体布局,树立系统观念。 首先,要聚焦难点,以产业服务群众。聚焦难题谋发展促产业富民。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的部署要求,聚焦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其中,防止规模性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尤为重要,也是需要聚焦的难点问题。要继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别是要进一步发挥当地产业的作用,推动扶贫产业向特色产业转变,将推动产业发展的工作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联系起来,以产业的持续壮大,增加当地的经济实力和活力,提供更多更稳定就业,整体提升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不折不扣抓好落实,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加快产业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市场经济手段,发挥个人、企业、合作社及集体经济组织等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以合作共赢思维,引导各类企业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研发等,强化地方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对农业相关产业的服务意识;保持各项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可持续性,以乡村产业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其次,要立足实际,强化规划引领。结合产业,深入实际。乡村发展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课题和新要求,要紧紧围绕《“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更加精准发展乡村产业,全方位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乡镇规划为基础,准确把握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特征,抓好产业体系建设。要深入基层加大调研力度,对乡村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存在困难进行深入研判,不搞形式主义和“一刀切”。 注重规划,协调发展。要加强乡村规划建设,加强县域统筹,完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完善“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乡村地区规划体系。对标城乡发展规划统一做好乡村产业规划,并保持长期性、稳定性及前瞻性,统筹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城乡人居等资源,做好产城融合。 最后,要突出特色,注重融合发展。结合实际,突出优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新思路,立足乡村资源优势,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乡村特色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标准化生产,打响乡村“优质品种示范基地”“优质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等优势名片,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内涵,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按照“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的原则,结合实际精心谋划乡村产业发展项目,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瞄准科技创新发展和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打造乡村高精尖产业板块,走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同时,重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抓住消费内循环的趋势,培育以旅游、餐饮、文化等消费机会,千方百计地挖掘经济潜力,释放活力。 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形成乡村振兴聚合力 以产业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一个重要抓手是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要强化规范管理,以务实有效措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打造产业聚合力。 一方面,要强化规范,夯实发展基础。加大改革激发农村产业内生动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产权归属、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调动和激发农民、集体经济、合作社、公司等主体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催生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壮大乡村经济。探索长效要素定价机制与土地规模化结合,既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也要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朝着科技化、数字化、专业化的方向转型,构建农业发展的内生新动力。 建立完善内部治理制度。要做好乡村“三资”清产核资,清楚界定村集体与集体成员在各项资源、资产之间的所有权,明确各项资产资源的价值,为乡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加强乡村集体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建设内部治理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完善乡村集体经济监督管理机制。健全乡村产业与经济财务管理制度、审计制度,完善乡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资产保值增值机制,防范集体资产经营亏损、监管失位等问题,确保乡村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在规范的制度框架内稳健、可持续发展。 多措并举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运用市场手段,引入优质物流企业构建高效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通过对农产品运输、仓储、快递、配送等物流功能系统进行完善和优化,充分发挥物流业在各次产业中的采购、生产、销售、配送作用以及在供应链建设中的支撑作用,降低成本费用。严格加强电商监管,推进农产品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另一方面,要创新模式,形成振兴聚合力。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盘活土地资源、挖掘特色资源,按照“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项目,提升“造血”功能。加快培育新型集体经济经营主体,努力提高乡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上联企业、下联农民的纽带作用,探索建立新型合作社管理体系,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社,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 探索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有效途径。培育科技含量较高、带动能力强的乡村经济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大龙头企业对乡村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乡村产业多样性、组合式多种模式并存发展。引进有实力的龙头公司,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构建“党支部+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了农企双方共赢局面。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集体经济组织开展产业与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高、辐射带动面广的示范园区和基地,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建立乡村产业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乡村产业和集体经济涉及多方利益主体,既要破解发展“瓶颈”,又要发挥个人、企业、合作社及集体经济组织等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需要建立和完善乡村产业多元利益联结机制。要把乡村产业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作为发展乡村经济产业化的重要方向,还要进一步推动落实各项政策,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之间建立多方位的利益联结模式,引导参与双方或多方的第二次、第三次利益再分配机制,不断完善各方利益联结的保障机制。 (陈帅坤、廖祥龙系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职员;朱丹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