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8-14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科技小院”为民企技术创新提供新思路 |
|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092 |
|
|
|
|
|
|
近日,一档名为《出道吧!科技小院》农业真人秀节目因展现青年学子扎根农村的点滴细节而走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科技小院即“科学技术+农村小院”,是高校师生和科研院所技术人员前往“农家小院”,从事科学研究、服务“三农”工作,以科技创新带动乡村创业,以科技成果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着技术创新难、技术成果转化难的问题,而“科技小院”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视角与经验。科技小院通过建立高校、企业、农民等多元主体协作机制,实现“专家与农民零距离、科研与生产零距离、育人与用人零距离”,探寻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模式、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与农业科研机构,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与乡村农民。它是高校教学科研不断落地转化的一种创新形式,是农业高技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乡村农民学习技术的讲堂,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试验地。 目前,“科技小院”广泛在国内落地,以福建为例,在福建省科协与中国农技协引导及支持下,福建省在去年九月份就已建立科技小院48家。科技小院的模式还走出国门到了老挝和非洲8国,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重点案例向全球推广。 科技小院立足小院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农村发展,实现了科技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也同时促进了农村组织的优化与振兴,既改变乡村的物,又改变乡村的人,盘活了各类资源,切切实实地推动了乡村振兴。 科技研究与创新常会因为缺乏针对性,而远离实践,而科技小院却可以直接将农业技术研究与农业技术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既解决了科技创新的针对性,也解决了科技转化的距离性问题,真正实现了科研与生产的零距离。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国家对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与创新引导力的认可。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前沿,洞悉产业的发展动向,了解技术创新升级的卡点与难点,更加注重技术研究与创新的方向性针对性与高效率。 当前,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升级是发展的焦点所在。笔者认为,不妨借鉴“科技小院”的合作模式与经验,既促进技术的创新与转化,也共享技术转化的成果,同时还能吸纳培育科技人才,整合了各类资源,促进技术、企业、甚至产业与产业链的创新发展。明晰合作机制、并真正落地一批企业科研团队工作室,实现科研与生产的零距离,也可以真正实现将人才、技术转为为生产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