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08-07
2024-08-07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值得期待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83

    国务院日前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经过5年的努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更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对未来五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组织实施等作出部署。
    在总体要求中,《行动计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有专家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新”,是要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上来,进城的农业人口既是城镇化的参与者、贡献者,也应是得益者,要让他们平等享受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比如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
    中国农村城镇化进展显著,但人口城镇化与户籍城镇化并非同步,仍有近3亿进城农民成为“新市民”,面临购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3.76亿人。有观点分析,如果未来城市落户规模没有大幅提高,到2028年底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很有可能突破4亿人大关。《行动计划》提出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可谓切中当下时弊。
    据相关报道,2023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但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8.3%,存在约17个百分点的差额。专家一直呼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首先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不合理限制,其次是健全常住地公共服务制度,无论是否落户都要保障常住人口的基本权益。
    此次《行动计划》明确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推进居住证与身份证功能衔接,稳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常住地供给、覆盖全部常住人口。这些改革措施将逐步推进落实,可谓对多年来社会呼吁的回应。
    据估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大概万亿元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以及2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据经合组织相关研究,若让进城尚未落户的“新市民”拥有城市户籍并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际消费水平将提高30%左右。当前激活内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仍需进一步调动3亿新市民的积极性。无疑,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不断释放巨大内需潜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和支撑。
    《行动计划》还提出,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如加大农业转移人口经济可承受的小户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等;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可见,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必然需要落实好与户籍相挂钩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基础社会保障与福利。例如,由于信息闭塞,保障性租赁住房资源可能流向并不急需但信息灵通的人群,如何确保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公共资源信息的透明化以及程序的公开化就显得特别重要。
    《行动计划》还明确,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如完善中央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制度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说到底还是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撑,需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还在于激活人这个生产要素,激活人的创造性与活力,激活城市、产业、市场等先进生产力因素,解除对生产力的束缚与阻碍,让经济的发展真正实现共同创造、共同建设、共同分享。
    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凝聚了社会共识,回应了社会的呼吁,值得我们期待。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