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7-3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博物馆非馆方讲解现象亟须治理 |
|
|
|
|
|
|
据某订票平台统计,截至目前,平台上预订国内暑期博物馆的人次同比去年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博物馆门票预订量已超过主题乐园。为了更好地参观游览博物馆,深入了解文物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不少游客选择花钱购买讲解服务。然而,“价格高”“讲解不专业”“无故取消讲解服务”……非馆方讲解引来吐槽不断,引起社会热议。 随着馆方讲解的供不应求,一些机构或个人以营利为目的,在博物馆内开展非官方认证的讲解或组织研学教育活动,看似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但失之于管,很有可能会乱象丛生。诚如有的消费者经历,“单独团3小时讲解费2400元,不包含门票。”7月下旬在三星堆博物馆游览中聘请非馆方讲解,如此价格的确会让游客难以承受。 除去价格乱象,一些问题同样须引起重视。如,为获取商机,有的非馆方讲解或研学机构还使用虚假内容为其宣传造势,误导家长、学生及其他参观游客;未经授权使用博物馆官方标志作为宣传材料等等。同时,应该看到,由于非馆方讲解员没有专业性和规范性的保证,容易在讲解的准确性、逻辑性等方面出现问题,甚至还会扰乱观展秩序。 针对非馆方讲解乱象,强化监管至关重要。2022年8月,北京市文物局发布关于规范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指导意见,就提出,允许社会团体、个人在馆内开展讲解服务。并明确,社会团体及个人在博物馆内开展讲解服务要经过考核、培训,博物馆将建“白名单”,对考核通过者进行规范管理。通过事前培训、备案、事中事后监管,规范讲解行为就十分必要。 须提高博物馆展览服务水平。诚如有的受访者表示,博物馆需要关注的不仅是观众数量,更要关注观众体验的质量和学习的深度。事实上,确实如此。而这也正需要博物馆提升服务水平。例如,既要做好馆方讲解,也应允许非馆方讲解的存在并完善管理。同时,可以根据现状,进一步扩充志愿者队伍并加强培训,提升讲解服务能力,以满足游客需求。 要“深读”一座博物馆,一名优秀的讲解员成了不少游客心中最好的“领路人”。更何况,博物馆不是娱乐场所,文物也不是演出的道具,传递有价值的知识才是根本。于此,馆方讲解也好,社会讲解也罢,关键是不能失管失范。当然,对于从业人员来讲,也应该恪守依法诚信文明底线,不能任由乱象滋生扰乱博物馆环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