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7-24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无人驾驶商业化应用越来越近 |
|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492 |
|
|
|
|
|
|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上海发放了首批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即“完全无人载人车牌照”。2022年1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出台,而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上海市首批无人驾驶装备识别标牌颁发,将是无人驾驶商业化应用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获证企业可在上海浦东部分路段实现完全无人载人车辆应用,市民可以通过相应软件预约乘坐这些无人车。 目前,市民预约乘车是免费的,但在单个车辆完成5000公里的应用后,如果通过相关部门对车辆和企业的评估,就可以进行“商业化运营”。这意味着无人驾驶出租车商业化应用越来越近。 在北京、深圳、武汉等地,由百度提供服务的“萝卜快跑”,已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测试。日前工信部公布的“车路云一体化”首批试点城市名单,更是引发人们对无人驾驶的关注。 无人驾驶技术不仅局限于出租车行业,还可以被广泛应用到物流、工程、农业等众多领域。无人驾驶应用于出租车行业,将加快出行变革、促进城市智能管理水平,并普遍影响人们的生活。 无人驾驶集成了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GPS、激光雷达(LiDAR)等多种先进技术,通过车载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并依据感知到的信息做出决策,控制车辆的行驶方向和速度。不过,科技发展的商业性应用如何真正利好社会以及每个个体,也成为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有观点分析,目前无人驾驶仍面临着技术成熟度、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法律法规、公众接受度等多方面的挑战,如天气和道路多变可能对传感器和算法带来挑战、大量数据可能带来的数据信息安全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尚未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合法性和责任问题做出明确规定等。 无人驾驶出租车是无人驾驶热门的细分赛道,其商业化落地一直是行业关键议点。前不久“萝卜快跑”在武汉投放无人驾驶出租车,就引发人们的广泛热议,一方面是无人驾驶出租车对普通出租车的替代,另一方面是智能发展对人工的替代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上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拓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收益:财政政策作用》研究报告,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带来职业岗位减少的担忧。事实上,未来AI技术大范围应用不仅影响蓝领阶层,也可能影响高技能劳动者和白领群体。今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曾警告称AI可能会影响全球接近40%的工作,取代其中的一部分,同时创造出一些新的工作。该组织还指出,AI也有可能营造出一个“日益集中和赢家通吃的市场”,并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更多应对措施,例如改善失业保险体系,教育和培训政策也需要适应新的现实,从而帮助劳动者为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做好准备,同时更加重视提供一系列“终身学习”服务等。 据有关资料,我国无人驾驶市场规模在2023年约为3301亿元,增长14.1%,预计2024年将达到3832亿元。重点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和浙江。截至2024年2月,全国共开放测试示范道路28000多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过6600张,累计道路测试总里程8800万公里。 随着技术的成熟与法律法规的完善,有观点预测,无人驾驶商业化规模化应用有望在近几年落地。无人驾驶不只限于汽车行业,还需配套基础设施、政策、算力支持等。今年5月1日《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正式生效,杭州成为全国首个为智能网联车辆上路立法的省会城市;另有湖州市德清县为全国首个以县域为主体创建的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是浙江省唯一同时满足单车智能和智能网联测试的公共测试场。可以预见,无人驾驶商业化规模化应用正越来越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