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6-26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放弃传统产业 |
|
作者:
■李义平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234 |
|
|
|
|
|
|
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不仅不能放弃,而且要“升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更是明确提出,“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 传统产业并非落后产业,所谓传统,恰恰说明了这类产业的长远,说明了这些产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甚至须臾不可离开。农业是传统产业,但决不是落后产业,若农业歉收将出现灾难性后果。人们完全可以用最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之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袁隆平就为此作出了卓越贡献。制造业是传统产业,但它同样不代表落后,英国当年崛起靠制造业,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也靠制造业。当代中国崛起同样也靠制造业,我国依靠制造业迅速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欧洲制造业现在已经到了“工业4.0”。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行销全世界,它是传统产业,但并不落后,而是不断以改造、升级,满足着世界人民的需要。上述分析说明,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传统是相对当下而言,并非先进与落后的比较,要用新质生产力的成果改造它、装备它,使之成为新时代的“传统”。 我们之所以不能抛弃传统产业,还在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程度不同。从经济效益出发,就是要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都搞所谓的先进产业,更不能拔苗助长,放空炮。经济学的效率在于投入最少,获取效益最大。当用机器生产最便宜的时候,就用机器生产;当用劳动生产最便宜的时候,就用劳动力。重点在于适度的技术,而不是最高的技术。这些分析说明,幅员辽阔的我们,产业层次丰厚。各地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就全国情况而言,一方面要迈向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用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的地区要积极创新,用新质生产力的成果改造和装备传统产业。 生产力是动态的,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发展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成果的转化。它总是在人类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方率先生成,然后像天女散花一样撒向广大可以接纳的地方,与大多数与被称为传统产业的产业相结合,一部分成为新的业态保存下来。每一轮带有质的特点的生产力发展,都会在新一轮生产力的质变出现的时候留下许多“传统”。例如,发生于1760年-1840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用机械动力代替人力、畜力,出现了织机、铁器。大致从1840年到1950年前后,首先出现了电报,接着又出现了电话,当时先进的,今天看来也是传统,且没有被抛弃,而是被改造和提升。第三次工业革命从1950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的生产力具有信息的特征,信息化又改造了此前的传统。当前,重中之重是以举国之优势、先行突破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技术,以形成新的业态,并以此改造传统产业。正确的选择是因地制宜,不要顾此失彼。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院教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