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06-24
2024-06-24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双赢电商生态

作者: ■蒋元锐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82

    今年的“618”购物节,由于不少平台推出“仅退款”,让许多商家平添了不少困扰。
    在电商平台,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如果不满意,可以选择“仅退款”而不退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有利的。然而对于商家来说,这种情况却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一方面,商家不仅要承担商品的成本,还要承担其他如快递物流等费用。另一方面,商家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处理退款申请。这无疑增加了商家的运营成本。此外,最重要的是,一旦“仅退款”申请积累较多,会让消费者对商家的信誉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商家的销售。
    在当前电商市场中,“仅退款”模式的普及引发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博弈。毕竟这种模式的兴起,既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首先,“仅退款”模式的出现源于消费者对商品质量以及对在线购物体验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往往只能通过图片和文字来了解商品,而实际收到的商品与预期存在差距时,“仅退款”就成为了一种维权的手段。
    其次,“仅退款”模式的普及也反映出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消费者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一些不良行为,比如恶意退货、虚假投诉等。随着这种模式被滥用和扩大化,商家的成本不断增加,甚至可能导致商家无法正常经营。
    此外,电商平台在“仅退款”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监管压力。平台需要平衡消费者和商家的利益,确保退款申请的真实性和合理性。然而,由于退款申请数量庞大,平台在审核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疏漏,导致一些不合理的退款申请得以通过。这不仅影响了平台的信誉,也增加了平台的运营成本。
    笔者认为,技术的进步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保障商家的利益,实现双赢。从这个角度而言,需要做出努力的,除了平台和商家,也包括消费者。
    近日,一些饱受频繁“仅退款”恶意操作行为的商家,选择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在法律程序中,一些买家会主动打电话寻求和解,表示愿意退还相关款项。然而,商家为了弥补找律师打官司的费用,往往要求买家承担相应的费用。对于不愿意承担费用的买家,商家则选择继续诉讼。
    有观点认为,这种做法不仅是对恶意退款行为的有力反击,而且是对市场秩序的捍卫。因为每一次“仅退款”申请都意味着商家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对于一些小型商家、囤货的服装商家来说,这种损失相当大。
    笔者认为,“仅退款”带来的相关影响,将倒逼电商平台不断完善监管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退款申请的审核,比如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审核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平台还可以建立健全投诉和申诉机制,保障商家和消费者双方的合法权益。
    商家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度。对于消费者而言,也应理性对待网购,避免滥用“仅退款”权益。从这个层面来说,电商平台和商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宣传,让消费者了解“仅退款”模式的初衷和意义,避免恶意退货和虚假投诉等不良行为,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责任意识。
    相关监管部门可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仅退款”模式的实施。比如,明确退款申请的条件和流程,严厉打击恶意退货和虚假投诉等行为,从而保障商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