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2-21 第03版:三版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不妨把“春节撤档”看成电影业的幸事 |
|
作者:
■蒋元锐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337 |
|
|
|
|
|
|
龙年伊始,电影圈迎来了一个颇为不平凡的开局。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月17日17时,2024年春节档电影市场总票房已突破80亿元大关,观影人次突破1.62亿,总场次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83.6万次,刷新了中国影史春节档的纪录。然而,喜庆之余,市场表现却冷热不均、撤档频发。 假期的尾声伴随着一声声“撤档”的叹息,春节档电影市场上演了一出“大逃离”的戏码。 一些片子在与《热辣滚烫》《第二十条》《飞驰人生》的初战不利后,纷纷选择避峰错期,期待来日再战。 春节档的竞争向来激烈,这一现象在今年显得尤为突出。今年春节档,八部大片齐头并进,竞争激烈。《熊出没》作为春节档的老牌选手,今年能够保持在票房第三的位置已属不易。《我们一起摇太阳》和《红毯先生》的情况则更加凸显了春节档的残酷性——一旦开局不利,很难再逆袭。 春节档开战不久,便有四部电影选择了“退场”,《我们一起摇太阳》《红毯先生》《黄貔:天降财神》《八戒之天蓬下界》各有各的无奈与故事。 《红毯先生》主创包括了宁浩导演和刘德华主演的组合,在中国电影界无疑备受瞩目。虽有大咖加持,却因为叙事风格与节日氛围不符,令观众在春节期间喜庆过节的心情与其产生了错位。《我们一起摇太阳》的撤档声明中透露出选择档期的失误,许多观众也对其表示了理解与支持。另两部动画片因受众有限、缺乏卖点而选择撤档,似乎也在提醒业界,非爆款难以在春节档立足。 撤档现象的背后,是电影市场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每年春节档,几部大片竞争激烈,最终能胜出的往往只有一两部。今年春节档,撤档之风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这不仅让电影人深思如何选择合适的上映时机,也让观众对电影市场的运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撤档虽然带来了经济损失和观众体验的降低,但也可以看作是电影人在市场大潮中求生存、谋发展的一种策略。 值得关注的是,春节档电影经过一周的激烈角逐,观众们惊喜地发现,《第二十条》展现出了强劲的后劲。 《第二十条》的火爆可能是因为其口碑的逐渐发酵,或许也来自于观众对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逐渐认可与推崇。《第二十条》的片名来源于《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第二十条,探讨了法律、道德和社会责任等主题。这部电影在喜剧元素的处理上颇具匠心,既包含了紧张的法律案件,又不乏生活化的幽默插曲,这种风格与张艺谋早期作品的严肃和深沉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电影行业,口碑往往能够形成正向反馈,吸引更多观众进入影院,从而在票房上实现“逆袭”。这种现象也再次证明了质量与创意俱佳是电影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对于电影行业而言,每一部电影撤档背后,可能都是主创与投资方对电影艺术与商业之间平衡点的重新寻找和尝试。 在一个多元化的市场中,电影的撤档现象也提醒制片方和发行方需要更加细致地考虑电影的市场定位、宣传策略以及观众的口味和需求。同时,这也是对电影行业一个提醒,即质量和创意是决定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 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优秀经典的影片上映,不仅能够满足观众的喜好,也能够推动中国电影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升级,让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