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02-07
2024-02-07 第03版:三版 【字体】大 |默认 |

透视银发经济市场真实需求

作者: ■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1707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从老年助餐、养老照护、文体服务、适老化改造、金融支持等多维度出发,提出4个方面26项举措。这是我国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这意味着我国已全面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预计今后10年,每年还将有超过2000万人的新增老年人。
    据预测,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将超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努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积极应对老年化社会阶段到来,既是一个社会话题,更是不断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经济话题。
    据报道,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大概在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大约为6%。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预测,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消费总量约为12万亿元至15.5万亿元人民币,与全国GDP的比率将提高至8.3%至10.8%;到2050年全国老年人口消费总量为40万亿元至69万亿元,与全国GDP的比率将提高至12.2%至20.7%。这意味着中国将拥有超大的老年消费群体与强劲的老年消费市场。这也意味着,深入挖掘银发经济市场深层真实的需求尤显重要。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围绕老年人衣食住行、康复护理的各类消费场景应运而生,老年人健身休闲、医疗康养、教育培训、文化旅游、智能器械、金融支持等多种多样的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相关研究报告显示,45-55岁和55-65岁户主家庭的总资产最高,负债率最低,净资产最高,消费潜力也最大,老年消费市场最活跃,尤其50-65岁的中老年人群。从不同消费领域来看,休闲旅游达到1.1万亿元,是老龄化群体消费最大的市场;其次是老年电商,保健产品、养老机构、文化娱乐等领域,消费市场规模均在千亿元以上。
    笔者认为,发展银发经济,分析了解银发经济市场的真实需求,最根本的还是要了解这个群体的可支配收入,并回到底层逻辑,即分析养老保险人口的参保与发放状态。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2021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8074万人,其中参保离退休人员13157万人;2021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4797万人,实际领取待遇人数16213万人。据2021年的有关数据,2021年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60455亿元,基金支出56481亿元,平均到年末人数为每人每月3577元;而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3715亿元,平均每人每月191元。
    分析当前银发群体市场需求,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市场主要需求可分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享、老有所用等。对于城乡居民养老参保待遇领取者,主要的问题还是老有所养,这也代表了一些普惠的养老产品的供给与消费需求。对于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主要是老有所乐、老有所享,这部分人群是老年市场的消费与消费升级的主力。对于老龄社会的到来,我们还应该看到一部分退休人员的需求,即老年人的重新就业、老龄人职业权益维护与保险等问题应得到充分重视。事实上很多老年人仍然在为社会创造着价值,老有所用应成为我们重视的视角。
    面对老龄社会的到来,了解银发经济的真实需求,还需真正激发银发群体的自主意识,如对于如何养老方面,有限的养老院难以承载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当前很多大型养老院是一位难求,很多老年人因经济能力等多因素只能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或抱团养老等,如何提供多元化的配套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激发银发群体的自主意识方面,激发更好实现养老的多方面创新与创意。老年人在某种情景下是消费主力,但换个角度其也是较为弱势的群体,发展银发经济,老年人的权益维护应引起社会普遍重视。
    银发经济市场需求,既是老年群体的真实渴求,更是社会敬老尽孝、老有所安的文化价值体现。笔者认为,透视银发经济本质需求,才是引导并塑造银发经济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95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56317399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